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 的《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拼音

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裏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裏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着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着柺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注釋

臘酒:臘月裏釀造的酒。 足雞豚(tún):意思是準備了豐盛的菜餚。足,足夠、豐盛。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 山重水複: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疊疊。 柳暗花明:柳色深綠,花色紅豔。 簫鼓:吹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做爲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穀神,祈求豐收。 古風:有古人之風度也。《唐書·王仲舒傳》:「穆宗常言仲舒之文有古風。」杜甫《吾宗》詩:「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 古風存:保留着淳樸古代風俗。 若許:如果這樣。 閑乘月:有空閒時趁着月光前來。 無時:沒有一定的時間,即隨時。 叩(kòu)門:敲門。

這是一首紀遊抒情詩,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詩人緊扣詩題「遊」字,但又不具體描寫遊村的過程,而是剪取遊村的見聞,來體現不盡之遊興。全詩首寫詩人出遊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複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遊。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遊村貫穿,並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此詩題材比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塗抹,而自然成趣。

賞析

這首一首紀遊抒情詩,是陸游的名篇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編審鄧韶玉對此詩作如下賞析: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製的米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説農家酒味雖薄,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讚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緻。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迴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捨,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啓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後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着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裏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爲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農家祭社祈年,滿着豐收的期待。節日來源與《周禮》。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説:「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可見到宋代還很盛行。陸游在這裏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讚美着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遊」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於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而今而後,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被投降派彈劾罷歸故里,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僞的官場,於家鄉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閒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遊之境恰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遊」字,而處處切「遊」字,遊興十足,遊意不盡。又層次分明。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陸游

陸游

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務觀,號放翁。陸陶山孫,陸宰子。少有文名。年十二能詩文,以蔭補登仕郎。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兩浙轉運司鎖廳試第一,以秦檜孫塤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禮部試,主司復置前列,因論恢復,爲檜黜落。檜死,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始爲福州寧德主簿(清乾隆《寧德縣志·卷三》)。紹興三十年(1160年),力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八十五》)。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大理寺司直(《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九十一》)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十九》)。因論龍大淵、曾純甫招權植黨,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1165年),改通判隆興府,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説張魏公用兵論罷。乾道六年(1170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十三·入蜀記》)。乾道八年(1172年),應王公明辟,爲四川宣撫使幹辦公事。其後曾攝通判蜀州,知嘉州、榮州。淳熙二年(1175年),范石湖帥蜀,爲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渭南文集·卷十四·范待制詩集序》)。淳熙三年(1176年),被劾攝知嘉州時燕飲頹放,罷職奉祠,因自號放翁。淳熙五年(1178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監(《省齋文稿·卷七·送陸務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淳熙六年(1179年),改提舉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十八·撫州廣壽禪院經藏記》)。以奏發粟賑濟灾民,被劾奉祠。淳熙十三年(1186年),起知嚴州(淳熙《嚴州圖經·卷一》)。淳熙十五年(1188年),召除軍器少監。宋光宗即位,遷禮部郎中兼實録院檢討官,未幾,復被劾免(《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十二·五十四》)。閑居十餘年。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詔同修國史,實録院同修撰,兼祕書監(《南宋館閣續録·卷九》)。嘉泰三年(1203年),寶謨閣待制致仕。開禧三年(1207年),進爵渭南縣伯。嘉定二年(1210年)卒,年八十五。放翁畢生主張抗金,收復失地。與尤遂初、楊誠齋、范石湖並稱爲「南渡後四大家」。工詩、詞、散文,亦長於史學,著作繁富。今存詩九千餘首,其詩內容極爲豐富,風格雄渾豪放,多沈鬱頓挫,感激豪宕之作,亦不乏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及詩篇,但亦富氣吞殘虜之概。楊升菴謂「放翁辭,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著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南唐書》、《老學菴筆記》等。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陸游傳》。 ► 93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