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腐儒碌碌嘆無奇,獨喜遺編不我欺。 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高梧策策傳寒意,疊鼓鼕鼕迫睡期。 秋夜漸長飢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
拼音

注釋

盡:原作“壺”,據錢仲聯校注本改。 腐儒:謂陳腐不合時宜之學者。《漢書》:“爲天下,安用腐儒?”碌碌:凡庸貌。《史記》:“九卿碌碌奉其官。”賈島《古意》詩:“碌碌復碌碌,百年雙轉轂。” 青燈:指燈光。韋應物《寺居獨夜寄崔主簿》詩:“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姚偓《南源山》詩:“白雨鳴山麓,青燈語夜闌。” 策策:落葉聲。韓愈《秋杯》詩:“秋風一披佛,策策鳴不已。” 疊鼓:樂器名,俗稱小擊鼓。岑參《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之三:“鳴笳疊鼓擁回軍,破國平蕃昔未聞。”謝朓《鼓吹曲》:“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鼕鼕:鼓聲也。《唐書》:“馬週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懸鼓,夜擊以止其行李,以備竊盜,時人遂呼爲鼕鼕鼓也。” 山藥:即山薯。瓊糜:瓊漿也,玉糝也。《說文》:糜,糝也。黃庭堅詩:“廚人清曉獻瓊糜,正是相如酒渴時。”

該詩首聯寫夜讀的緣起,起筆雖平,卻表現了作者濟世的理想抱負。頷聯寫老來讀書興味盎然,令人倍感親切。頸聯說明詩人秋夜常讀書至“二鼓”時分,還戀戀不忍釋卷。尤其感人的是冬夜,窗外冰天雪地,寒氣凜冽,室內卻見詩人精神振奮。尾聯以睡前進食作結,表現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好學不倦的情懷。

賞析

首聯自嘆爲“碌碌無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遺書可讀,是夜讀的緣起,詩筆平平;聯繫陸游的生平抱負和志越,內涵卻不簡單。陸游早年即飽報國壯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顧以“奇才”自負;自稱“腐儒”與“嘆無奇”,都含有“世不我許,我不世與”——即當道不明,纔不見賞之慨。“獨喜遺編不我欺”,則含有不屑與世浮沉,而要堅持得自“通編”的“濟世”理想之意;與五十二歲時作的《讀書》的“讀書本意在元元(指人民)”,六十七歲時作的《五更讀書示子》的“暮年於書更多味,眼底明明見莘渭(指伊尹、呂尚的進身濟世)”,“萬鍾一品不足貴,時來出手蘇元元”,七十三歲時作的《讀書》的“兩眼欲讀天下書,力雖不逮志有餘。千載欲追聖人徒,慷慨自信寧兔愚”,七十五歲時作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聖師雖遠有遺經,萬世猶存舊典型。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雷一燈青”,八十一歲時作的《讀書示於局鬱郁遹》的“忍飢講虞唐(指堯舜治國之道)”,“古言(指儒家的“濟世”理論與思想)不吾欺”,八十五歲時作的《讀書》的“少從師友講唐虞,白首襟環不少舒。舊謂皆當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書”等句參看,其事自明。 次聯從室內寫夜讀,是全詩最精彩的兩句。陸游到老還以眼明齒堅自豪,而頭上可能早已出現一些白髮,故四十以前,即已談及“白髮”,這裏出句也說是“白髮無情侵老境”。這句孤立看便無奇;與下句作對,卻構成很美的意境:頭有“白髮”逼近“老境”的人,對着“青燈”夜讀,還覺得意味盎然,象兒時讀書一樣。“白髮”、“青燈”,“無情”、“有味”,“老境”、“兒時”’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聯想。凡是自幼好學,覺得讀書有味(這是關鍵),到老猶好學不倦的人,讀了這聯詩,都會感到親切,無限神往,沉浸於詩人所刻劃的夜讀情景.這一聯與後期的《風雨夜坐》中的“欹枕舊遊來眼底,掩書餘味在胸中”一聯,最能打動中老年人胸中的舊情和書味,把他們的欲言難言之境與情寫得“如在目前”。詩人六十三歲時作的《冬夜讀書》:“退食淡無味,一窗寬有餘。重尋總角夢,卻對短檠書”,七十七歲時作的《自勉》的“讀書猶自力,愛日似兒時”等句,可和此聯參證。 第三聯從室外寫秋夜。在“高梧”樹葉的搖落聲中傳來“寒意”;重複敲打的更鼓報過二更,明日公務在身,雖書興猶濃,而“睡期”卻苦不能延。策策、鼕鼕,聲聲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聯以寫入睡前的進食作結。忍飢讀書,一杯山藥煮成的薯粥,卻認爲勝過“瓊糜”。從進食情況表現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貧樂道、好學不倦的情懷。八十四歲時作的《讀書至夜分感嘆有賦》的“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斷碑殘刻亦在櫝,時時取玩忘朝飢”等句,更可見出他這種生活與情懷貫徹始終。這兩聯筆調清淡,但意境不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腐儒(fǔ rú):指迂腐的儒生,衹知讀書,不通世事。
  • 碌碌(lù lù):平庸,沒有特殊能力。
  • 遺編:前人畱下的著作。
  • 策策:象聲詞,形容風吹樹葉的聲音。
  • 曡鼓:連續的鼓聲。
  • 瓊糜(qióng mí):像瓊漿一樣的粥,這裡指山葯粥。

繙譯

我這迂腐的儒生碌碌無爲,衹能歎息自己沒什麽奇特之処,唯獨喜愛前人畱下的著作,它們不會欺騙我。無情的白發漸漸侵蝕我衰老的境況,衹有那青燈散發的味道還似兒時一般。高大的梧桐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傳來陣陣寒意,連續的鼓聲咚咚響著,催促著我去睡覺。鞦夜漸漸變長,飢餓開始作祟,於是喝下一盃山葯粥,感覺就像瓊漿玉液般美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鞦夜讀書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漸老的感慨,同時也躰現了他對書籍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詩的首聯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平凡無奇的自嘲,但又強調了書籍的可信。頷聯通過白發和青燈的對比,寫出了嵗月的無情和讀書帶來的慰藉。頸聯以高梧的風聲和曡鼓的聲音烘托出鞦夜的寂靜和寒意,同時也暗示了時間的推移。尾聯則以飢餓時一盃山葯粥的美味,表現了詩人對簡單生活的滿足和珍惜。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富有生活氣息。

陸游

陸游

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務觀,號放翁。陸陶山孫,陸宰子。少有文名。年十二能詩文,以蔭補登仕郎。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兩浙轉運司鎖廳試第一,以秦檜孫塤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禮部試,主司復置前列,因論恢復,爲檜黜落。檜死,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始爲福州寧德主簿(清乾隆《寧德縣志·卷三》)。紹興三十年(1160年),力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八十五》)。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大理寺司直(《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九十一》)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十九》)。因論龍大淵、曾純甫招權植黨,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1165年),改通判隆興府,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説張魏公用兵論罷。乾道六年(1170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十三·入蜀記》)。乾道八年(1172年),應王公明辟,爲四川宣撫使幹辦公事。其後曾攝通判蜀州,知嘉州、榮州。淳熙二年(1175年),范石湖帥蜀,爲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渭南文集·卷十四·范待制詩集序》)。淳熙三年(1176年),被劾攝知嘉州時燕飲頹放,罷職奉祠,因自號放翁。淳熙五年(1178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監(《省齋文稿·卷七·送陸務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淳熙六年(1179年),改提舉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十八·撫州廣壽禪院經藏記》)。以奏發粟賑濟灾民,被劾奉祠。淳熙十三年(1186年),起知嚴州(淳熙《嚴州圖經·卷一》)。淳熙十五年(1188年),召除軍器少監。宋光宗即位,遷禮部郎中兼實録院檢討官,未幾,復被劾免(《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十二·五十四》)。閑居十餘年。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詔同修國史,實録院同修撰,兼祕書監(《南宋館閣續録·卷九》)。嘉泰三年(1203年),寶謨閣待制致仕。開禧三年(1207年),進爵渭南縣伯。嘉定二年(1210年)卒,年八十五。放翁畢生主張抗金,收復失地。與尤遂初、楊誠齋、范石湖並稱爲「南渡後四大家」。工詩、詞、散文,亦長於史學,著作繁富。今存詩九千餘首,其詩內容極爲豐富,風格雄渾豪放,多沈鬱頓挫,感激豪宕之作,亦不乏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及詩篇,但亦富氣吞殘虜之概。楊升菴謂「放翁辭,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著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南唐書》、《老學菴筆記》等。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陸游傳》。 ► 93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