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
江頭日日打頭風,憔悴歸來邴曼容。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眞龍。
孰居無事陪犀首,未辦求封遇萬松。卻笑千年曹孟德,夢中相對也龍鍾。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乘船西歸,天天逆風而行,憔悴歸來猶如古人邴曼容。鄭賈想買的是死老鼠而不是玉石,葉公喜歡的是雕刻的龍而非眞龍。
今後無事唯有飲酒,且把靑松當作摯友相陪。如果夢中遇到曹孟德,也衹有相對言老了。
序
《瑞鷓鴣·乙丑奉祠歸,舟次餘干賦》是辛稼軒於宋寧宗開禧元年(西元一二〇五年)被劾免職,從京口返鉛山,舟行途經餘干縣境時所作。
開禧元年六月,韓侂胄還在準備北伐,稼軒本年春以舉薦不當連降兩官。稼軒知鎮江府方一年,北伐準備工作纔剛剛開始,南宋朝廷也正在下令給前綫各地駐軍,讓他們秘密製訂進攻計劃的當口,卻突然改稼軒知隆興府,乾脆將他從前綫調離了。在稼軒還沒有離開鎮江赴任隆興時,韓伲侂胄一派的言官再以「好色、貪財、淫刑、聚斂」劾稼軒而免職。稼軒離京口返鉛山,舟行途經餘干縣(今江西餘干縣,位於鄱陽湖南岸),遂作《瑞鷓鴣·乙丑奉祠歸,舟次餘干賦》。
此詞寫於作者被強行授予宮祠。令其自省回歸鉛山途中,其心中的憤懣可想而知。詞中反復講説的一箇中心,便是朝廷不識眞正的人才——自己幷沒有任何錯謬,竟無端遭此貶退。上闋首句以「打頭風」開篇,,喩世路艱難。下句承接的便是「憔悴歸來邴曼容」;歸來是「憔悴歸來」,很顯然不屬於正常的離任。隨後以鄭賈求鼠、葉公好龍兩个典故,意在説明當今主事者大談人才,完全是一片虛僞。古往今來,當權者每個都會驚呼「人才難得」,然而眞有人才脫穎而出時,卻沒有幾个能容下他們。所以前賢早有卓見:歷史上最能人盡其才的時代,都是戰亂紛擾的時代,因爲那時不用人才,連他自身都無法保住了。「孰居無事陪犀首,未辦求封遇萬松」將犀首「無事好飲」一典及《莊子·天運》「孰居無事」一語聯用,以表達自己老年罷官、抗金事業無成之後極度灰心失望的情緒和無事可作的現狀。和平時日,大多崗位尸位素餐,越庸俗的人越能得到當權者的賞識。等到這群碩鼠把王朝掏空了,當權者纔又想到「人才」,這幾乎是歷朝歷代不可避免的規律,絶不僅僅是稼軒那箇時代。不少人説,三國時期的人才都能得到重用,不論是謀臣還是降將,所以作者提到曹孟德,然而孟德如果生在今日,諒他也未必找得到一展雄才的機會。
整首詞藉古喩今,用典甚多,字少言多,抒發英雄暮年失落的憤懣、感傷等情緒。表達了作者自己英雄年老、罷官失落、抗金事業無成之後極度憤懣、失望的情緒。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瑞鷓鴣: 詞牌名,與內容無關,是一種音樂曲調。
- 江頭日日打頭風: 指江邊經常刮來的逆風,比喻艱難睏苦的環境。
- 憔悴歸來邴曼容: 邴曼容,三國時魏人,形容詩人自己因睏境而麪容憔悴,如同邴曼容。
- 鄭賈正應求死鼠: 鄭賈,戰國時鄭國商人,常喻指追逐利益的人。此処諷刺他們像尋找死鼠一樣貪婪。
- 葉公豈是好真龍: 葉公好龍,典故,比喻表麪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竝不真正了解或追求。葉公竝非真心喜歡龍。
- 犀首: 春鞦時晉國大夫,後泛指有權勢的人物。
- 求封遇萬松: 比喻想要獲得高位,卻遭遇阻礙。
- 曹孟德: 曹操的別稱,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
- 龍鍾: 形容年老躰衰,行動不便。
繙譯
每日江邊風浪不斷,我疲憊不堪地歸來,就像那個麪對睏難的邴曼容。那些追逐利益的人就像鄭國的商人,衹在乎眼前的小利;而那些看似高貴的人,其實竝不真正訢賞真正的才華(葉公好龍)。我無所事事,卻還得陪著那些權貴,想求得封賞,卻被現實的睏難阻撓。看著歷史上的曹操,他在夢中都已老態龍鍾,不禁讓人感歎。
賞析
這首詞以辛棄疾的親身經歷和歷史典故,表達了他對現實社會的失望和無奈。他自比爲邴曼容,身処逆境,形容憔悴;同時批判了那些衹顧眼前利益、不識真才實學之人的虛偽,以及官場中追名逐利的風氣。通過對比曹操的晚景,辛棄疾寓言般地揭示了人生無常和權力遊戯的殘酷。整首詞語言辛辣,意境深沉,充滿了對世態炎涼的深刻洞察。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