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

出自 李白 的《 擬古十二首
【其一】 青天何歷歷,明星如白石。 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 銀河無鵲橋,非時將安適。 閨人理紈素,遊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遠客。 客似秋葉飛,飄颻不言歸。 別後羅帶長,愁寬去時衣。 乘月託宵夢,因之寄金徽。 【其二】 高樓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明月看欲墮,當窗懸清光。 遙夜一美人,羅衣沾秋霜。 含情弄柔瑟,彈作陌上桑。 絃聲何激烈,風捲繞飛樑。 行人皆躑躅,棲鳥起迴翔。 但寫妾意苦,莫辭此曲傷。 願逢同心者,飛作紫鴛鴦。 【其三】 長繩難系日,自古共悲辛。 黃金高北斗,不惜買陽春。 石火無留光,還如世中人。 即事已如夢,後來我誰身。 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其四】 清都綠玉樹,灼爍瑤臺春。 攀花弄秀色,遠贈天仙人。 香風送紫蕊,直到扶桑津。 取掇世上豔,所貴心之珍。 相思傳一笑,聊欲示情親。 【其五】 今日風日好,明日恐不如。 春風笑於人,何乃愁自居。 吹簫舞綵鳳,酌醴鱠神魚。 千金買一醉,取樂不求餘。 達士遺天地,東門有二疏。 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 無事坐悲苦,塊然涸轍魚。 【其六】 運速天地閉,胡風結飛霜。 百草死冬月,六龍頹西荒。 太白出東方,彗星揚精光。 鴛鴦非越鳥,何爲眷南翔。 惟昔鷹將犬,今爲侯與王。 得水成蛟龍,爭池奪鳳凰。 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揚。 【其七】 世路今太行,回車竟何託。 萬族皆凋枯,遂無少可樂。 曠野多白骨,幽魂共銷鑠。 榮貴當及時,春華宜照灼。 人非崑山玉,安得長璀錯。 身沒期不朽,榮名在麟閣。 【其八】 月色不可掃,客愁不可道。 玉露生秋衣,流螢飛百草。 日月終銷燬,天地同枯槁。 蟪蛄啼青松,安見此樹老。 金丹寧誤俗,昧者難精討。 爾非千歲翁,多恨去世早。 飲酒入玉壺,藏身以爲寶。 【其九】 生者爲過客,死者爲歸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 前後更嘆息,浮榮安足珍。 【其十】 仙人騎綵鳳,昨下閬風岑。 海水三清淺,桃源一見尋。 遺我綠玉杯,兼之紫瓊琴。 杯以傾美酒,琴以閒素心。 二物非世有,何論珠與金。 琴彈鬆裏風,杯勸天上月。 風月長相知,世人何倏忽。 【其十一】 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 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 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 【其十二】 去去復去去,辭君還憶君。 漢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 人生難稱意,豈得長爲羣。 越燕喜海日,燕鴻思朔雲。 別久容華晚,琅玕不能飯。 日落知天昏,夢長覺道遠。 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
拼音

譯文

【其一】 浩瀚的夜空,羣星閃耀。黃姑織女,咫尺之內,銀河之上無喜鵲,不是七夕,可如何渡橋?閨婦織錦於屋內,遊子悲嘆在行道。瓶水結冰可見冬寒,遠行的遊子身受嚴霜淒寒之苦。遊子如同風中的秋葉,飄向四方,無處可歸。分別後,人因憂愁瘦損,羅帶日長,衣裳漸寬。趁着月色託之魂夢,把我的思念傳到邊關。 【其二】 高樓聳入青天,下有白玉廳堂。明月似欲下落,窗戶上懸着它的清光。長夜之中美人難眠,錦羅衣衫沾上了秋霜。含情脈脈撥弄琴瑟,彈奏一曲《陌上桑》。寄情深濃絃聲悽切,風捲琴聲繞樑不絕。行人感懷駐步傾聽,入巢鳥兒又展轉回翔。是我心情的悲苦,所以纔有那曲調哀傷,希望能夠遇到知音,比翼雙飛,作一對鴛鴦。 【其三】 長繩難系西飛的白日,自古以來人們就爲此而悲辛。黃金堆積高過北斗,不惜買得陽春的光陰。石頭上的火花轉歇便逝,正如世間的人。往事流逝已如夢境,死去轉世又會變成什麼人?提起酒壺,不要說貧,取酒設宴邀請四鄰。仙人的事情實在渺茫,不如豪飲大醉纔是真。 【其四】 清都的綠色玉樹,閃耀着瑤臺豔麗的春光。折花欣賞那秀美的顏色,遙遙贈給天上的仙人。幽香的和風帶着紫色的花蕊,一直飄飛到日出的扶桑。採掇世上的豔色,珍重心中的真誠。相思時傳去一笑,聊以表我想念的深情。 【其五】 今日風光美好,明日恐怕就不及。春風對人而笑,爲何哀愁獨居?吹起蕭聲,似綵鳳起舞,斟滿美酒,膾好神魚。不辭千金買來一醉,只圖歡樂何論其餘。曠達之士遺身天地之間,東宮門外二疏離朝而去。愚人如同瓦石,聖賢才懂得曲伸。不必獨自悲苦,孑然獨處,似那車轍裏的枯魚。 【其六】 天地閉塞賢人潛隱,胡風爲災結成飛霜。百草枯落於冬天,聖駕奔亡到邊遠的西荒。太白星出於東方,彗星發出耀眼的精光。鴛鴦本非越地的鳥,爲什麼又要飛向南方?只爲昔日的鷹與犬,而今都作了侯與王。得水的變成蛟龍,爭權奪利互不相讓。北斗爲鬥卻不盛酒,南箕稱箕空在簸揚。 【其七】 世路艱難如同太行,路不可行,回車何託?自古以來萬物都要凋落枯死,從來世人難得暫時歡樂。曠野處處堆滿了白骨,幽靈孤魂也同沉沒。榮華富貴當及時,如同春花及時開放。世人不是那崑山玉石,怎能如玉光永久閃熠?身死期待聲名不滅,早題英名在麒麟閣上。 【其八】 滿地月色不可掃除,遊子哀愁難以傾吐。秋衣已沾上玉露,草叢中流螢飛舞。日月終將毀滅,天地自然也會凋枯。寒蜂在青松樹上哀鳴,它怎麼能看到此樹衰老?即使金丹不能誤人,愚昧的人也難以精心研討。你不是那千歲壽仙,徒然抱怨棄世太早。不如飲酒,醉入這壺中天地,在其中藏身珍惜如寶。 【其九】 活的人是世間過客,死去者爲歸家的人。天地之間如同一個旅店,可悲呵,人都將化爲萬古的塵埃。月中白兔徒然搗藥,扶桑神木已變成了薪柴。地下白骨寂寞無言,青松豈知冬去春來?思前想後更加嘆息不己,功名富貴不值得珍愛。 【其十】 仙人駕着綵鳳,剛從閬風山下凡。他曾三次見到海水變淺,我們相遇在桃源。贈我一隻綠玉酒杯,還有一把紫瓊琴。杯子用來傾注美酒,琴聲用以清閒本心。這二物並非人世所有,珍珠金玉不能比擬。在松林裏迎風彈琴,在夜晚的清光中舉杯遙勸明月。清風朗月是我終生的知己,世間凡人的生命何等短促。 【其十一】 划船到江中去盪漾秋天的江水,更喜愛這荷花的鮮豔。撥弄那荷葉上的水珠,滾動着卻總不成圓。美好的佳人藏在彩雲裏,要想贈給她鮮花,又遠在天際。苦苦相思而相見無期,惆悵遙望在淒涼的秋風裏。 【其十二】 走了一程又一程,送你遠行卻又思念你。漢水也會分流,楚山亦非一脈。人生很難如意,哪能長久相伴?越燕嚮往那大海上的太陽,燕鴻只牽掛着朔方的白雲。別離日久容顏衰老,琅玕雖美,卻不能吃。太陽西下知道日色已昏,歸夢漫長更覺路途遙遠。登上高山極望丈夫,化成石頭千古不返。

注釋

「如白石」:一作「白如石」。 黃姑:星名,即河鼓。《太平御覽》卷六引《大象列星圖》:「河鼓三星在牽牛北。」 白玉堂:喩指富貴人家的邸宅。 陌上桑:漢樂府古相和歌曲名。 「黃金高北斗」句:《唐書·尉遲敬德傳》:「上曰:『公之心如山岳然,雖積金至斗,豈能移之。』」 「石火無畱光」句:劉晝《新論·惜時》:「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以過,唯立德貽愛為不朽也。」 清都:天帝居處。《列子·周穆王》:「王實以為清都紫徽,鈞天廣樂,帝之所居。」 扶桑津:日出之處。 「酌醴鱠神魚」句:言酒肴之美。嵇康《雜詩》:「鸞觴酌醴,神鼎烹魚。」曹植《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 塊然:孑然獨處之狀。涸轍鮒:謂人處窮困之境。「鮒」:一作「魚」。 運速:謂四時運行之疾。 「彗星揚精光」句:古人謂彗星見則兵起,光芒所及則為災。 回車:回歸,回頭。何託:無所依託。 春華:少年時光。 金丹:仙藥。 歸人:《列子·天瑞》:」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 逆旅:寄宿處。《莊子·知北遊》:「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 閬風:《楚辭·離騷》:「登閬風而紲馬。」王逸注:「閬風,山名,在崑崙之上。」岑,小而高的山。 「桃源一見尋」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事,此謂仙境。見尋:猶相尋。 「望夫登高山」句:《初學記》載劉義慶《幽明錄》曰:「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其夫,而化為石,因以為名焉。』」

這十二首詩非一時一地之作,內容亦不統一,反映的思想也很複雜:有寫離別行旅之苦,有嘆遇合之難;感恨懷才不遇,人生苦短;既欲及時行樂,又要早建功名;如此等等。

賞析

這十二首詩非一時一地之作,內容亦不統一,反映的思想也很複雜:有寫離別行旅之苦,有嘆遇合之難;感恨懷才不遇,人生苦短;旣欲及時行樂,又要早建功名;如此等等。 【其一】 對《擬古十二首》其一,前人有評:「此篇傷時窮兵黷武、行役無期度;男女怨曠,不得遂其家室之情,感時而悲者焉。哀而不傷,怨而不誹,眞有國風之體。此晦庵之所謂「聖於詩者歟?」【其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補注《李太白集分類補注》卷二十四引】 【其二】 李白常將想象、夸張的手法綜合使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的意境。《擬古十二首》其三的前四句就是運用豐富的想象與夸張的手法,極言人們自古就試圖要用超長的繩子繫日,要用堆到接天高度的黃金買光陰。雖然是極度的夸張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眞實,引讀者共鳴,感受到詩人不絶的憂思和萬古的愁緒,體現出李白想象豐富,夸張豪放的寫作風格。 「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表達了詩人不慕榮華富貴,安貧樂道、率性灑脫的生活態度。他樂觀自信,放縱不羈,以酒會友,把飲酒之樂看得高於一切的生活態度。 「未若醉中眞」一句中「眞」字,體現了作者在醉酒之後,可以感受到無拘無束的自由,獲得精神的解放,此時可以酣暢淋灕地散盡心中的抑鬱、孤憤,可以拋卻塵世的一切羈絆,超越現實社會,活出一個眞實的自我。 【其三】 李白曾一度熱衷於追求功名,在《擬古十二首》其七就説:「身沒期不朽,榮名在麟閣。」然而經過「賜金放還」、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榮華富貴的虛幻,有時不免流露出一種人生易逝的感傷情緒。《擬古十二首》其九就是這種情緒的流露:「生者爲過客,死者爲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意思是活著的人像匆匆來去的過路行人,死去的人彷彿是投向歸宿之地、一去不返的歸客。天地猶如一所迎送過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來有無數人爲此同聲悲嘆。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靑松豈知春。」古代神話傳説,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他的妻子嫦娥偷喫了藥,飛入月宮;月宮裏衹有白兔爲她搗藥,嫦娥雖獲長生,但過著寂寞孤獨的生活,沒有什麽歡樂可言。扶桑,相傳是東海上的參天神樹,太陽就從那裏昇起,如今也變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陰森凄寂,無聲無息,再也不能體會生前的毁譽榮辱了。蒼翠的松樹自生自榮,無知無覺,不可能感受到陽春的温暖。詩人縱觀上下,浮想聯翩,感到宇宙間的一切都在倏忽變化,幷沒有什麽永恆的榮華富貴。「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其九結尾以警策之言結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時榮華實在不足珍惜。《古詩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嘆人生短促之後,往往流露出一種及時行樂,縱情享受的頽廢情緒。李白在這首擬作裏雖也同樣嘆息人生短暫,卻沒有宣揚消極頽喪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榮的虛幻。 這《擬古十二首》其九的想象力特別新穎、詭譎,有如天馬行空,縱意馳騁,在藝術表現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獨具。如月兔搗不死藥本來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搗藥」句中,詩人卻著一「空」字,一反神話原有的動人內容,這就給人以新鮮奇異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餘圍的神樹,詩人卻想象爲「扶桑已成薪」,一掃傳統的雄奇形象。再如,陽光明媚的春天,靑翠蒼綠的樹木,這本來是春季生機勃勃的景象。在詩人的想象裏竟是「靑松豈知春」。這種藝術構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給人以特別深刻的印象,富有創新的藝術魅力。 【其四】 《擬古十二首》其十一則是一首富於濃厚民歌韻味的擬古詩,詩中以女子的口吻,表現了對遠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涉江弄秋水,愛此紅蕖鮮。」涉:本義是步行渡水,這裏有泛舟遊歷之意。弄:一作「玩」,賞玩、欣賞。蕖:芙蕖,即荷花,所以《擬古》中又作「愛此荷花鮮」。秋高氣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給人以清新、凉爽及高雅、純潔之感。此時江上弄舟,領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够愜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勝、最逗人喜愛的,還是那婷婷玉立的鮮紅的荷花。從字面上看,這是通過寫景而點明了時間地點。但從詩歌意象的沉積所蘊含的內容看,這已不是單純描景,而是暗含了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體貌及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詞,最早見於《楚辭·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沒債世憂國之情幷表現其純沽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這裏雖無債世憂國之意,但借以表現女子純潔高雅,堅守貞操的品格和向往專一的愛情,也是未嘗不可。梁元帝《賦得涉江采芙蓉》詩云::「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孔德昭同上題詩云:「朝來采摘倦,詎得久盤桓。」辛德源《芙蓉》詩亦云:「涉江良自遠,託意在無窮。」就都是借以表現女子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與嚮往。當然,這一點還需結合下句的「愛此紅蕖鮮」理解。梁吳均《擬古四首》其三《采蓮曲》云:「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荷花鮮」,就已完全象徵著年輕貌美的女子及其純潔堅貞的品性。可見李白《擬古》中作「愛此荷花鮮」幷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説,李白的這首詩,與上引吳均詩有著極爲密切的內在聯繫。從整首詩的布局來看,首二句還衹是興起,但它在感情的抒發與意境的創造上,已爲整首詩奠定了基調。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弄:有把玩、欣賞之意。圓大的綠荷之上,滾動著穎顆品瑩的水珠,仔細把玩之中,才突然發現蕩漾中的水珠幷不是圓的。這衹是字面上的理解,實際上,這兩句詩巧妙地暗寓了這位女子細微的內心活動。這裏,旣受到梁元帝「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的啓發,同時與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詩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運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與雙關的藝術手法,「荷」諧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雙之意。。不成圓」的「圓」,又雙關爲團圓之圓。那麽山「攀荷」到「不成圓」,已非簡單的動作與物象描寫,而是重在刻畫這位女子由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而感發的焦慮與苦悶的心態。 詩歌由開始輕松愉快的賞秋玩荷,到感物而發後的焦慮苦悶,這在意脈上是一次轉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過渡到直抒對「佳人」的思念之情。 「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凉風前。」由:一作「因」。「佳人彩雲裏」,可以説是受到《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的啓發。然而在李白的詩中,‘彩雲」,卻帶有一種虛無飄渺、行蹤不定的意象,如其《宮中行樂詞八首》:「衹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就有相似之處。「欲贈隔遠天」,則更明顯是受到了《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又《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及吳均:「遼西二千里,欲寄無因緣」等詩的影響,借以表現對遠方情人無限思念而又無可奈何的強烈情感。末二句是進一步抒發相思之苦與惆悵無奈的悲哀情思。「悵望凉風前」,不僅有外貌的描寫、心理的刻劃,而且與首句「涉江弄秋水」遙相呼應,幷與整首詩的情感、氣氛相統一。這就使得詩歌意境自然渾成,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的《擬古十二首》其十一所受前人的影響是不小的,把它歸入「擬古」之組詩亦不無道理。但是,在完整、統一的意境創造上,這首詩卻不爲前人所囿,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徵。其一,詩歌雖然始終幷沒有對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寫,但從詩歌意象及意脈中可以看出,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輕貌美的特徵外,對專一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是執著的,其內心情感是細膩而又複雜的。其二,在詩歌意脈的變化上,由賞秋玩荷經情因物牽到相思苦悶的過程,過渡自然巧執毫無人工的痕迹。詩歌緊緊圍繞「攀荷」這一短暫的細節,把女主人公由「愛此紅菜鮮」到「相思無因見」的整箇內心的細微變化,揭示得一覽無餘。這與前人相比,就顯得更爲凝煉、更爲集中。運用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淋灕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這也是値得今人學習的。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