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出自 李賀 的《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拼音

譯文

廣闊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鋪上了一層霜雪,燕山之上懸掛着一輪如銀鉤(兵器)的彎月。 何時能配上金飾的絡頭,在清爽的秋季裏奔馳在沙場上。

注釋

大漠:廣大的沙漠。燕山:在河北省,東西走向,構成了一些重要隘口,如古北口,喜峯口等。一說爲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 何當:何時,何日。 金絡腦:即金絡頭,用黃金妝飾的馬籠頭。 踏:走,跑。此處有「奔馳」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李賀的《馬詩》共二十三首,這是第五首。《馬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方法屬比體。而這首詩在比興手法的運用上卻特有意味。

賞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公元785年-公元805年)、元和(公元806年-公元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大漠:廣闊的沙漠。
  • 沙如雪:形容沙漠中的沙子潔白如雪。
  • 燕山:古代山脈,位於今北京北部。
  • 月似鉤:月亮形狀像彎鉤,古人常用以比喻兵器或思鄉之情。
  • 金絡腦:貴重的馬籠頭,象徵着馬的高貴地位。
  • 快走:疾馳,快速奔跑。
  • 踏清秋:在秋天的清爽空氣中奔馳。

翻譯

在那無邊無際的大沙漠裏,沙粒白得像雪一般,高掛在天邊的燕山之月,猶如一把彎彎的銀鉤。什麼時候我能給它配上華麗的金飾,讓它在清冷的秋日裏盡情地疾馳呢?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通過描繪大漠、燕山和明月的壯麗景象,寄寓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沙如雪"和"月似鉤"生動形象,展現出遼闊的邊疆風光,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思鄉之情。"何當金絡腦"表達了詩人對自身才能的自信,以及期待得到賞識,一展抱負的願望。"快走踏清秋"則表達了他渴望在戰場或仕途上大顯身手,享受秋天那種清爽、寧靜的勝利時刻。整首詩富有畫面感,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李賀

李賀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