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爲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千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拼音

所属合集

#金剛經

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看見一切物質現象的肉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看見一切物質現象的肉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看見一切衆生心事的天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看見一切衆生心事的天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照見一切衆生根性的慧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照見一切衆生根性的慧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照見一切實際現象的法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照見一切實際現象的法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無事不知,無事不見,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礙的佛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無事不知,無事不見,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礙的佛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恆河中所有沙子,佛說它是沙子嗎?是的,世尊,如來說它是沙子。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一恆河中的所有沙子,有像沙子那麼多的恆河,又像那麼多恆河所有沙數那麼多的佛世界,你說它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像那麼多國土中的所有衆生有很多種心,如來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很清楚地知道他們的種種心。好比一切泡沫同一海水,但一切衆生固執泡沫爲己心,與風作浪,生生滅滅的泡沫始終不離海水,海水自然悉知悉見。爲什麼呢?如來說一切衆生種種心都是虛妄心,只是循業所起的一種意識作用,但是衆生染着五欲,錯謬地以爲意識作用爲己心,比如與風作浪所起的泡沫,泡沫只是海水波動的現象,泡沫並不是海水的原狀,若知種種心是虛妄心,只是假名爲心,則見無上正等正覺心,比方泡沫與海水,若知泡沫只是海水的波動現象,但沒有海水就沒有泡沫,見泡沫則見海水。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同這番道理,我們縮小心量以泡沫爲己心,住心在泡沫上而見不到海水,若不住泡沫則見海水,不住妄想心則顯現無上正等正覺心。爲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過去心了不可得,現在心了不可得,未來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意識現象,相繼不斷使我們錯謬地以爲己心。諸君!若不住相,見諸心非心,現前便見無上正等正覺心。當知,泡沫雖不是海水的原關,卻也是海水啊!還不悟嗎?

注釋

肉眼:五眼之一。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本章說只要把握了空無宗旨,就能超越萬相——“一體同觀”。說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也就是這五種眼從“萬法皆空”的意義上說都是一樣的,也可以說都不是眼。說多得像無限恆河無限沙數的世界中的無限衆生的無限心念如來都知道,其實是說這些心念也都是空無,不應執著。所以說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心念都不可得。這就是標目所說“一體同觀”。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須菩提:佛教中的人物名,意爲"善聽者"或"諦聽者"。
  • 如來:佛陀的自稱,意爲"過來人"或"覺悟者"。
  • 肉眼:指普通人的視覺。
  • 天眼:佛教中的概念,指超越肉眼的洞察力,能見常人所不見。
  • 慧眼:智慧之眼,指洞悉事物本質的洞察力。
  • 法眼:佛教中指能看透佛法真諦的眼睛,即悟性。
  • 佛眼:最高層次的洞察力,象徵佛陀對世間萬象的徹悟。
  • 恆河:古代印度的大河,此處比喻數量衆多。
  • :此處比喻微小的事物。
  • 如是:如此這般,即這樣。
  • 寧爲多不:意思是這是否很多呢?

翻譯

須菩提啊!你覺得怎麼樣?佛陀有沒有普通人的肉眼呢? 是的,世尊!佛陀確實有肉眼。

須菩提,你覺得呢?佛陀有沒有天眼,能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 是的,世尊!佛陀有天眼。

須菩提,佛陀有沒有智慧之眼,能洞察一切? 對的,世尊!佛陀有智慧之眼。

那佛陀有沒有能夠看透佛法的法眼呢? 沒錯,世尊!佛陀有法眼。

還有,須菩提,佛陀的佛眼,能洞察宇宙真理嗎? 對的,世尊!佛陀有佛眼。

再問你,你說恆河裏的沙粒,佛陀說它們是沙粒嗎? 是的,世尊!佛陀這樣說。

如果有一恆河那麼多的沙粒,又有這麼多恆河,每個恆河裏都有這麼多沙粒,這些沙粒的數量,與佛界相比,哪個更多呢? 非常多,世尊。

佛陀告訴須菩提,你所在的世界裏,所有的生命,無論有多少種心思,佛陀都瞭如指掌。因爲佛陀說,所有的念頭都不是真實的,但這正是心的本質。須菩提,過去的心已經不存在,現在的心也無法抓住,未來的心同樣不可觸及。

賞析

這段對話展示了佛陀對世間萬象的理解,包括他的洞察力和對人類心靈的深刻認識。通過"恆河之沙"的比喻,佛陀強調了宇宙之大和個人之渺小,同時也揭示了佛法中關於"無常"和"空性"的理念,即一切都在不斷變化,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佛陀的"無眼"實則是"無所不知",他看破了肉眼所見的表象,直指人心和世界的本源。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