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市孤煙䙚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

出自 柳永 的《 雪梅香 · 景蕭索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 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峯。可惜當年,頓乖雨跡雲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
拼音

譯文

在景色蕭索的秋天裏,我獨自登上高樓遙望萬里晴空。俯瞰四野,蒼涼的大地深深的觸動了我悲秋的情懷,這和當年宋玉因悲秋而寫《九辯》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吧。秋天的漁市是那樣冷落寂寥碧煙裊裊;水村殘存的葉子在風霜中獵獵發紅。楚天分外遼闊一望無際,江水浸泡着尚未落盡的夕陽,浪打浪波濤翻滾。 憑欄臨風,我想起來遠方的佳人,離別的時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滿面,久鎖雙眉了吧。可惜當初,我們突然匆匆別離,有如雨雲消散,天各一方。當初種種的美好情態,萬般的和睦歡樂如今形同流水落花東飄西散,遙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難耐此恨無窮無盡,綿綿的相思縈繞在心間,我願把這份相思託付給遠行的大雁。

注釋

蕭索:蕭條冷落。 危樓:高樓, 「動悲秋,當時宋玉應同」句:宋玉《九辯》首句爲:「悲哉,秋之爲氣也。」後人常將悲秋情緒與宋玉相聯繫。 裊:繚繞的煙霧。 碧:煙的顏色。 紅:秋天樹葉經霜而紅。 鎮斂眉峯:雙眉緊鎖的樣子。鎮,長久;斂,收斂,愁眉緊鎖。 頓乖:突然離開。 雨跡雲蹤:男女歡愛。宋玉《高唐賦》中寫楚王與巫山神女歡會,神女稱自己「旦爲朝雲,暮爲行雨」。 無憀:又作「無聊」 分付征鴻:託付給征鴻,即憑書信相互問候。

作者浪跡楚天,秋風蕭瑟之時,通過對登高望遠之所見的描寫,展示其觸景傷感,愁腸百轉,懷鄉戀情。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傷感,懷鄉戀情之作。作者浪跡楚天,秋風蕭瑟之時,登高望遠,愁腸百轉。 詞的上闋寫景悲秋,秋愁的氣氛渲染強烈。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首句景象的蕭索衰敗,隱含着秋意,爲全詞奠下了傷悲的基調。江淹《恨賦》:「秋日蕭條,浮雲無光。」詞人獨自登上高樓仰望着萬里晴空,第一句脫口而出,直接點出秋景的蕭瑟。。 「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次句是全詞的立足處,下文均是詩人獨立高樓面對晴朗的秋空時所見所感。登樓望遠,往往會觸動人的愁緒,這是古老中國上人傳統的普遍的「情結」;何況,此刻詩人是一個人「獨立」着,更添一絲孤獨無依的悲涼。宋玉,戰國楚辭賦家,後於屈原,或稱屈原弟子,曾事頃裹王。《漢書·藝文志》著錄宋玉賦十六篇,多亡佚。流傳作品爲《九辯》。敘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傷,流露出他抑鬱不滿的情緒,多爲悲秋之感。這句意思是「當年宋玉悲秋時的思想情感與我現在的悲涼心情相同吧」。 「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兩句極美的對句,是精煉的詞的語言。這兩句寫秋風中漁市、水村的冷落、淒寒。雖是碧煙紅葉也是秋涼的感覺。詩人舉目所見,漁鄉村市上面的寒冷碧空中,一股炊煙裊裊上升;臨水村邊的楓樹落葉,在秋風中旋舞着紅色。 「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末韻三句氣象極開闊而壯美。江水託着未落的斜陽。溶溶,水流動的樣子。杜牧《阿房宮賦》:「二川溶溶,流入宮牆。」這裏說江水一瀉千里,波浪浩蕩。末韻連上文第三韻展現出一幅帶有動態的古老中國水村晚秋畫面:遠景是蘭天孤煙,中景閃着金光的溶溶水波,近景則是水村錯落的紅葉。 下闋見景動情,想念佳人,思緒無限。流露出作者懷念風塵女子真摯的情懷。 「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峯。」別後,她一定滿臉愁顏,深鎖眉頭,心中痛苦不堪。 「可惜當年,頓乖雨跡雲蹤。」「雨跡雲蹤」是暗中化用宋玉《高唐畎》典故,「雲雨」指男女幽會。雨跡雲蹤,雨散雲消,突然匆匆離別,各奔東西,互不見蹤跡。這裏柳永是指自己和「佳麗」的歡會。大概他倆情意相投,是客觀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分離。 「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她是如此美麗動人、溫柔體貼,兩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歡悅,誰知忽然像落花流水那樣各自西東了。這兩句是七言對句,「正」和「忽」兩個虛字,生動地寫出了客觀環境和主觀情意的矛盾。前一句如膠似漆,後一句東分西散無法復回;形成強烈的反差,加重了抒情的力度。 「無聊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無聊,煩悶,潦倒失意,心情無所寄託,這就點明瞭自己無聊的怨恨和對佳麗的情思情意,離別的恨是那樣愁悶,無所事事,難忍難耐。征鴻,遠飛的鴻雁。「征鴻」爲高樓所望見,這與開頭「危樓獨立」遙遙呼應,「盡分付」三字表示濤人想竭力擺脫悲秋情緒所帶來的種種煩悶與苦痛。把這種相思情,分給遠去的鴻雁,帶給心愛的人,讓她知曉我的相思苦。
柳永

柳永

柳永,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