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出自 徐幹 的《 答劉楨
與子別無幾,所經未一旬。 我思一何篤,其愁如三春。 雖路在咫尺,難涉如九關。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拼音

譯文

與您分別時間還不久,經過的時間還不到十天。 我的思念多麼的深厚,這愁緒就像多年沒見一般。 雖說(我倆)相距近在咫尺,(相見)卻難如越過九重天。 和暖的夏天,草木是那樣的昌盛繁茂。

注釋

子:你,對劉楨的尊稱。無幾:表示時間過去不久。 所經:經過的時間。一旬:十天。 一何:多麼。篤(dǔ):深厚,真誠。 三春:多年。三,虛指多數。春,指年,古代常以季節名代表年。《詩經·王風·采葛》:“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裏的“其愁如三春”所表達的意思與之相同。 咫(zhǐ)尺:比喻距離很近。咫爲古代長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釐。 涉:度過,越過。九關:九重天門。關:閉門的橫木,這裏指門。《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 陶陶:和暖的樣子。朱夏:夏天。《爾雅·釋天》:“夏爲朱明。”朱明爲夏天的別稱。《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乃作《懷沙》之賦,其辭曰:‘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這裏以夏天的和暖比喻劉楨人品的溫和。“德”原作“別”,據《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四改。 昌且繁:(草木)昌盛繁茂的樣子。

《答劉楨》是漢魏之際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徐幹,在收到劉楨寫給自己《贈徐幹》之後,而作的一首回贈詩。

賞析

“與子別無幾,所經未一旬”,寫分別之日並不長,只有短短的十天。這兩句爲後面寫二人感情之深做鋪墊。 “我思一何篤,其愁如三春”,我對你的思念是多麼深重,雖然分別沒幾天,但我的感覺如同分別了好多年那樣漫長。此句明顯套用《詩經·王風·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之詩句的意境。 “雖路在咫尺,難涉如九關”,這裏將相距之近與相見之難對比,更加重了對友人的思念。劉楨《贈徐幹》“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我獨抱深感,不得與比焉”之句,二人處於不同的部門:劉禎因罪被拘禁,而徐幹爲官在西掖園,兩地很近,但兩人卻無故不得相見,因此纔有路在咫尺,難涉九關之嘆。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全句說,盛陽的夏季,草木是那樣的昌盛而繁茂。全詩前六句寫情,結尾兩句寫景,以草木之繁茂喻比詩人與劉楨情誼之綿長,融情於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表現出無限的回味和深長的意境。 這首詩明白如話,無絲毫矯揉造作,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詩歌以“與子別無幾”領起,以“其愁如三春”相接,極寫相思之深;以“雖路在咫尺”與“難涉如九關”相對比,續寫相見之難。在相別與難見的內心情感矛盾衝突中,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思念友人的思想情感。 全詩只有八句,四十個字,從其所表達的形象的生動性和情感的豐富性中,可見詩人之功力。

徐幹

漢末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字偉長,“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著作《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其少年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而徐幹卻專志於學。當時的州郡牧慕徐幹才名“禮命蹊躇,連武欲致之”。他“輕官忽祿,不耽世榮”。曹操曾任他爲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他以病辭官;“潛身窮巷,頤志保真”,雖“並日而食”,過着極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爲上艾長,他仍稱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國統一有望,即應召爲司空軍謀祭酒掾屬,轉五官將文學,歷五、六年,以疾辭歸。“身窮窮巷,頤志保真”,雖“並日而食”,亦“不以爲戚”。(引並見《中論序》)後授上艾長,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幹亦染疾而卒。後來曹丕論及徐幹時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