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羣書。
着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拼音
序
《詠史》是晉代文學家左思創作的一組詠史詩。名爲詠史,實爲詠懷,借古人古事來澆詩人心中之塊壘。組詩以深厚的社會內容,熔鑄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創作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歷代詩評家對這組詩評價很高。
賞析
左思借詠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左思的動機,是否誠如他所說的那樣純潔、信美,是需要做出具體分析的。然而統一中國,安定局勢,是當時提出的歷史任務。漢末豪強與軍閥割據混戰,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儘管消滅了許多小的割據者,爲全國的統一創造了有利的形勢,但距離全國統一時日尚遠。三國後期,崛起於魏的司馬氏集團,成了全國統一趨勢的新勢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晉政權正式成立後,爲全國的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司馬氏集團也急切於在全國的統一中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奪取東吳,蕩平邊境內的騷亂勢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聲。生活在這樣歷史條件下的左思,爲形勢所推動,有志於全國的統一,並藉以造就自己事業的思想,大概不是一天產生的。只是到了洛陽,對天下形勢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在心底醞釀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爆發了,寄託在自己的詩篇中。過去的一些論者談及左思的思想時,指出左思有很強的“功業心”,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還必須把左思的這種“功業心”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去考察,確定哪些是時代所賦予的內容,哪些是階級的立場所決定的內容,這樣才能更明晰、更準確地評價左思的思想。
有着致力於全國統一抱負的左思,並非徒作大言,紙上談兵,而是做了許多切實的準備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說的:“疇昔覽穰苴”,即讀軍書兵法。在封建社會中,習文秉武,雖然並非什麼罕事,然而在士族社會制度中,卻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魏晉期間,士族制度佔據着統治地位。士族以“積世業儒”爲貴,左思出生在一個世代業儒的下層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這種腐朽觀念的影響。但他能夠打破世系門第觀念的束縛,立志到疆場上去,在實現祖國統一的事業中覓取個人的功名,這是可貴的。而且,隨之左思居住洛陽,見聞到“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的情況,更是急不可捺,躍躍欲試。儘管左思自知自己的軍事才能象鉛刀一樣的鈍,然而能爲祖國的統一事業,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弱冠:古代男子到了 20 歲行冠禮。弱冠指剛成年。
- 卓犖(luò):卓越、突出。
- 羽檄(xí):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
- 疇昔:往日。
- 穰苴(ráng jū):春秋時齊國的軍事家。
翻譯
剛成年就擅長寫文章,卓越不凡閱讀衆多書籍。撰寫論文可說超過《過秦論》,作賦可比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邊境城邑常聞響箭聲,告急文書飛到京城。雖然不是披甲的戰士,過去也曾閱讀兵書《穰苴》。放聲長嘯迎着清風,志向高遠似乎沒有東吳。鉛刀也珍惜一用的機會,夢想能夠施展良好的策略。左看看清澈的江湘之水,右看看要平定羌族與胡人。功成之後不接受封爵,深深作揖迴歸田園屋舍。
賞析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志士形象。詩的開頭展示了詩人的才華橫溢和博學多才。接着提到邊境戰事緊迫,體現出他對國家局勢的關注。儘管自己非戰士,但有報國之志和軍事才能。他自比鉛刀,渴望有機會一展身手,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他心懷平定各方的遠大志向。最後表達了功成不居、歸隱田園的高尚情操。全詩氣勢豪邁,充分展現了詩人的理想抱負和高尚品格。
左思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詩人。左思家世儒學,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彥雍,起於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陽太守等。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年)前後,因其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祕書郎。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遊,併爲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裏,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爲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間王司馬顒部將張方進攻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有《左太沖集》。
► 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