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拼音
譯文
妃嬪宮女們畫好了晚妝,一個肌膚似雪,明媚動人,她們魚貫而入,準備在春殿之上一展自己的美麗和才華。鳳簫聲悠揚動聽,不斷演奏着《霓裳羽衣曲》,樂聲一直傳到水雲之間。
臨風當前,香料的氣味隨風飄散,醉拍闌干,其情味深切。歸去時不要燃亮燭花焰火,且待騎馬踏着清夜月歸去。
注釋
晚妝:一作「曉妝」。
明肌雪:肌膚明潔,白滑似雪。韋端己《菩薩蠻》:」皓腕凝霜雪。」亦是用白雪形容肌膚清亮光潔。
嬪娥:宮中的姬妾與宮女。
魚貫:游魚先後接續.比喻一個挨一個地依序排列。
鳳簫:鳳凰簫。泛指管樂器。一作“笙簫”。
水雲:水和雲。此指水雲相接之處。
重按:一再按奏。
霓裳(nícháng):《霓裳羽衣舞》的簡稱,唐代著名法曲。
歌遍徹:唱完大麴中的最後一曲。唐宋大麴系按一定順序連接若干小曲而成,又稱大遍。其中各小曲亦有稱「遍」的。一說遍、徹都是稱曲調中的名目。據王靜安《宋元戲曲史》雲:「徹者,如破之末一遍也。」
香屑:香粉,香的粉末。一說指花瓣,花的碎片。如許昂胃《詞綜偶評》:「疑指落花言之。」
闌干:欄杆。用竹、木、磚石或金屬等構制而成,設於亭臺樓閣或路邊、水邊等處作遮攔用。
情味:猶情趣。
燭光紅:一作「燭花紅」。
序
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歷來認爲:「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言易好。」後主此詞則打破了這一傳統看法。詞中形象豐美,情趣盎然,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詞中以眞動人,以美感人,趣味高雅,縱情而不淫蕩,風流而不艷薄,結尾二句宕開一層,從豪華熱鬧轉嚮清靜淡泊,更顯得俊爽超逸,高雅不凡。
賞析
詞的上闋主要寫春夜宴樂的盛大場面。首句突出描繪「晚妝初了」的嬪娥們的盛妝和美艷,由此寫出作者對這些明艷麗人的一片飛揚的意興,同時從開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華豪麗。繼之兩句宴樂開始,歌舞登場,作者極寫音樂的悠揚和器物的華美。比如,笙簫二字描寫一種精美、奢麗的情景,與詞中所描寫的奢靡之享樂生活、情調恰相吻合。而「吹」作「吹斷」,「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見作者的放任與耽於奢逸,而且十分傳神地賦予音樂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據馬令《南唐書》載:「唐之盛時,《霓裳羽衣》最爲大典,罹亂,瞽師曠職,其音遂絶。後主獨得其譜,樂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譜粗得其聲,而未盡善也。(大周)後輒變易訛謬,頗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聽。」李煜與大周後都精通音律,二人情愛又篤深,更何況《霓裳羽衣》本爲唐玄宗時的著名大曲,先失後得,再經過李煜和周后的發現和親自整理,此時於宮中演奏起來,自然歡愉無比。所以不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徹」,由此也可想見作者之耽享縱逸之情。
詞的下闋是描寫曲終人散、踏月醉歸的情景。「臨春」一句明是寫香,暗是寫風,暗香隨風飄散,詞人興致闌珊,由「誰更」二字而出,更顯得活潑有致。「醉拍」二字直白而出,寫醉態,寫盡興盡歡妥貼至極。到這裏,詩人有目見的欣賞,有耳聽的享受,有聞香的回味,加上醉拍由口飲而生的意態,正是極色、聲、香、味之娛於一處,心曠神馳,興奮不已,因此纔「情味切」,耽溺其中無以自拔。結尾二句,寫酒闌歌罷卻寫得意味盎然,餘興未盡,所以曏來爲人所稱譽。而且『踏馬蹄』三字寫得極爲傳神,不僅用馬蹄去踏,而且踏在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聞有得得之聲入耳矣。這種純眞任縱的抒寫,帶給了讀者極其眞切的感受。」讀此二句,旣可感作者的癡醉心情,也可視清靜朗潔的月夜美景,更可見作者身上充盈著的文人騷客的雅致逸興。
全詞筆法自然奔放,意興流暢揮灑,語言明麗直快,情境描繪動人。詩人從個人宮廷生活場面出發,雖然帶有較爲濃鬱的富貴脂粉氣,未能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內容,但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歡宴的情形淋灕盡致地表現出來,藝術描繪生動逼眞,情景刻畫細膩動人,由喩象中見情思,於淺白處見悠遠,充分顯示了作者高妙的藝術功力,是「寫得極爲俊逸神飛的一首小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嬪娥:宮女。嬪(pín)。
繙譯
傍晚時化好了妝,肌膚如雪般潔白光鮮,春日宮殿裡宮女們如遊魚般依次排列。鳳簫聲在水雲之間廻蕩,重新縯奏起《霓裳羽衣曲》,一曲接一曲地唱個不停。臨風吹來是誰在散發著香粉的細末,醉中拍著欄杆心情十分真切。廻宮的時候不要點紅燭光,好等待著在馬蹄踏過那清涼月夜。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宮廷夜宴的場景和人物的情態。上闋寫宮女們的妝扮和歌舞表縯,突出了宮廷的華麗和歡樂氛圍。下闋寫人物的動作和情感,通過“臨風誰更飄香屑”展現了一種細膩的感覺,“醉拍闌乾情味切”則生動地表現出人物沉醉其中的情態。最後描述歸時不點燭光,衹願踏馬蹄於清夜月之下,更增添了一種清幽的意境。整躰意境優美,生動地展現了宮廷生活的一麪。詞中對人物、場景的描寫細致入微,語言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