鼂錯已誅終叛漢,於期未遣尚存燕。

出自 無名氏 的《 無題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 生靈肝腦空塗地,祖父冤讎共戴天。 鼂錯已誅終叛漢,於期未遣尚存燕。 廟堂自謂萬全策,卻恐防胡未必然。
拼音

此詩收於周密的《齊東野語》,傳爲臨安太學生所作,以諷刺南宋開禧年間主和派史彌遠殺害韓侂冑函首媾和之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和戎: 和親,古代中國與鄰國通過聯姻來維持和平。
  • 函首: 指割取敵人的頭顱,此處比喻戰爭中的殘酷手段。
  • 生靈: 生民,百姓。
  • 肝腦塗地: 形容犧牲極大,連生命都付出。
  • 冤讎: 冤家,仇人。
  • 戴天: 把天當作盟誓,形容仇恨深重,不共戴天。
  • 鼂錯: 漢朝大臣,因建議削藩而被景帝殺,此處用來諷刺類似政策可能導致的後果。
  • 於期: 秦朝勇士,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的人物,未被殺,此處暗示和平手段未必能確保安全。
  • 廟堂: 指朝廷,決策者所在的地方。
  • 萬全策: 完美的計策,此處指朝廷認爲的和平策略。
  • 防胡: 防備胡人,即北方遊牧民族。

翻譯

從古至今,和平共處被視爲大國的權力,但從沒聽說通過割取敵人首級就能真正安撫邊境。無數的百姓爲了和平,流盡了血汗,甚至獻出了生命,祖輩和仇敵間的恩怨如同不共戴天。就像漢朝的鼂錯因爲主張削藩最終導致內亂,於期雖然沒有被殺,但燕國仍然存在威脅。朝廷自以爲找到了萬全之策,但恐怕這和平的措施並不能確保抵禦外敵。

賞析

這首詩以歷史典故爲引,批判了單純依賴武力或和親來維持邊疆穩定的傳統觀念。詩人強調了和平背後的犧牲和複雜關係,指出即使是看似萬全的決策,也可能隱藏着隱患。同時,詩中蘊含着對和平與戰爭深刻反思,表達了對民生疾苦的關注以及對國家決策者的警醒。

無名氏

宋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1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