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髮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爲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
拼音
譯文
人誰不顧慮要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
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髮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
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爲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爲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接觸瞭解的人越多觀察起來更加一目瞭然。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注釋
酬樂天:作詩酬答白居易。
顧:念,指考慮。
憐:憐惜,愛惜。
帶:腰帶。
頻減:多次縮緊。
冠:帽子。
廢書:丟下書本,指不看書。
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
隨年:適應身老體衰的需要,這裏指延長壽命。
諳(ān):熟悉。
閱人如閱川:意謂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語出陸機《嘆逝賦》:「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爲世,人冉冉而行暮。」閱,經歷。
幸:幸運,引申爲優點。
下此:指改變對衰老的憂慮心情。下,攻下,等於説「解決」、「領悟」;此,指「顧老」,對衰老的憂慮和擔心。
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暢快的樣子。
桑榆:日落時陽光照到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另有說法解作指桑、榆二星,但這種說法極不合常理,因為一天之間太陽和其他恆星的相對投影位置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變化,所以靠太陽到達哪顆星星而代指日落沒有任何意義。更何況日光所及之處,再燦爛的星光都會被掩住,這樣描述也並不直觀。如果說太陽到某星附近,則應該是每年之中的一個固定時段的特徵,更可能用來指代季節或月份(參照十二星座的定義),相應的在不同季節日暮時位於西邊的星星也並不相同,這一點古人是觀測得出來的。
為:一作「微」。
霞:霞光,這裏指晚霞。
序
作者此詩中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認爲人到老年雖然有人瘦、髮稀、視力減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還有處事經驗豐富、懂得珍惜時間、自奮自勵等有利的一面。對此如果細緻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樹立正確的老年觀,就能從嗟老嘆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有所作爲。桑榆雖晚,還能放射出滿天燦爛的霞光。
賞析
詩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對白居易的關於「老」的看法頗有同感。一二句寫「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們誰都顧慮衰老,老了就沒有人憐惜。接着四句進一步交代了「顧老」的原因,詩人用形象的語言作了描繪:因爲衰老,身體一天天消瘦,腰帶要不斷地緊縮,頭髮漸漸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書卷廢置不看,是爲了保護眼睛;經常用艾灸,是爲了延年益壽。
「經事還諳事……下此便翛然」四句從另一個方面談了對「老」的看法,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而言。劉禹錫認爲,老固然有老的短處,但是老也有老的長處。老的短處是體衰多病,「身瘦帶頻減,髮稀帽自偏。」老的長處是閱歷豐富,「經歷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年歲大了,經歷的事多了,瞭解的事理也多,看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加深廣。仔細想起來,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詩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詩人勸慰他的朋友對待衰老不要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自樂。
最後兩句是全詩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詩人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的紅霞。這兩句詩既是詩人的內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前後兩段一反一正,轉折自然,很有辯證的觀點和説服力量。最後兩句尤爲精闢,實爲警策之語,後人多以此自勉自勵。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詶(chóu):指以詩文相贈答。
- 桑榆:夕陽的餘暉照在桑榆樹梢上,指日暮,這裡用來比喻晚年。
繙譯
人誰不擔憂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身躰消瘦衣帶常常縮減,頭發稀疏帽子自然就歪了。廢棄看書是因爲珍惜眼睛,經常艾灸是爲了順應年紀。經歷的事情多了也就懂得事情多了,看過的人就像看過無數河流。仔細想想都算是幸運的了,能這樣下結論便會悠然自在。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時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煇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賞析
此詩闡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前半部分描述了老年的狀態,身躰的變化等,流露出一種無奈之感。但後半部分筆鋒一轉,強調雖然年老,但經歷豐富、見識廣博,更能看透世事,有一種豁達之態。結尾“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是全詩的高潮與精髓,表現出即使到了晚年,仍然積極樂觀,有著獨特的價值和光彩,展現出一種堅毅和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精神。這種老而不衰、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和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