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出自 王安石 的《 讀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黯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拼音

譯文

自古以來一個人要歷盡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實記載下他們的事蹟要靠哪一個人? 往往是由於當時的情況不清而以訛傳訛,加上後世的流俗更攪亂了事實以假亂真。 低俗的東西即使怎樣流傳也談不上精美,要知道繪畫最難的是畫出人的氣質精神。 點點記錄怎能寫盡古代賢哲的品格學問,俗儒們只會死守古書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注釋

行藏:人之行止。引指事迹。 黮黯:蒙昧不明。唐·韓昌黎《爲河南令上畱守鄭相公啓》:「蓋覆黮黯,不以眞情狀白露左右。」 承誤:承傳謬誤。 糟粕:本指食品之垃圾,引指歷史。語本《莊子·天道》:「桓公(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方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糟魄,糟粕。 粹美:純粹精美。 丹青:繪畫。這裏引指史書。 區區:極其有限的,少量的。指記載人物事迹的史書文字。 紙上塵:史書上的塵土。

這首七言律詩約作於熙寧三年(西元一〇七〇年)。據李鴈湖《庚寅增注》稱:「安石尙謂:『歐陽永叔作《五代史》時,馮道最佳,有機謀,善避難,密能安主存身,可謂吉士。永叔貶之,甚無謂也。作史難,須博學多聞,有須足以斷其眞僞是非乃可。蓋事在目前是非尙不定,而況名迹去古人已遠,旋策度之,焉能一一當其實哉!』反復此段,與詩意略合,且標題不指名,而泛謂之「讀史」,豈公故欲隱其義,爲永叔諱耶?」則李鴈湖意謂王荆公所指乃歐陽文忠撰史(歐陽文忠約於景祐三年至皇祐五年間編成《新五代史》)失實。細讀荆公之語,中有贊許「馮道」之詞,以爲歐陽文忠貶之不當,其中恐怕不僅爲古人鳴不平,而實有自憂之慮。

賞析

首聯揭示古人內心隱憂,雖然一生爲功名辛苦奮鬬,然而,這奮鬬的精神與事迹,交付與誰人完整準确的記載傳流呢?發端言「自古」,則「即今」之意自在其中。 頷聯直指古史初時即已謬誤,何況流傳至今? 頸聯特別就歷史上的優秀人物未能得到完美的記載表示憾。「丹青難寫是精神」,語意頗具哲理韻味,與「意態由來畫不成」(《明妃曲》)可互相比照。 尾聯更進一步發抒感慨。一是史書所記,區區千百文字,怎能表達前賢當時的豐富內心呢?二是就這區區千百文字而言,又要蒙上厚厚的「歷史塵埃」,竟然還有眾多的儒生要固守這區區文字! 王荆公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對歷史也有著獨到的見解。本篇雖曰「讀史」,實爲「論史」,表現出拂塵顯眞、剔除糟粕、吸取精華的史識,達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功名: 名譽和地位。
  • 行藏: 指人的行爲和隱退。
  • 黮闇: 愚昧不明,這裡指古代認識不清的地方。
  • 末俗: 社會風氣的末流,指後來混亂的時代。
  • 糟粕: 原指酒糟和穀殼,比喻廢棄無用的東西。
  • 粹美: 精純美好的品質。
  • 丹青: 丹指硃砂,青指青黛,泛指繪畫,也喻指歷史記載。
  • 精神: 指人的思想、品格等內在實質。
  • 區區: 自稱謙辤,此処指自己。
  • 高賢: 高尚賢能的人。

繙譯

自古以來,追求功名的道路是多麽艱辛,一個人的行爲和選擇最終要交給誰來評判? 那時的愚昧尚且會誤導,而今世風日下,更是混淆了真實。 流傳下來的多是糟粕,而非真正的精華,歷史難以描繪出那些深刻的精神內涵。 我這微不足道之人,怎能完全理解前賢們的深意,衹能獨自守望著千年歷史,如同紙上塵埃般靜默。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對歷史和人生哲理的沉思。他以歷史爲背景,揭示了從古至今人們對功名的追求和評價的複襍性。他認爲,盡琯人們在歷史上畱下了痕跡,但真正有價值的精神往往難以通過文字完全傳達。詩人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和謙遜,認爲自己衹是個普通人,無法完全理解或再現那些高尚賢者的深邃思想。整首詩寓言性強,具有深刻的哲學意味,反映了作者對歷史與個人價值的反思。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