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知人心不似樹,何意人別似花離。
翻鶯度燕雙比翼,楊柳千條共一色。
但看陌上攜手歸,誰能對此空相憶。
幽宮積草自芳菲,黃鳥芳樹情相依。
爭風競日常聞響,重花疊葉不通飛。
當知此時動妾思,慚使羅袂拂君衣。
江東大道日華春,垂楊掛柳掃清塵。
淇水昨送淚沾巾,紅妝宿昔已應新。
銜悲攬涕別心知,桃花李花任風吹。
本知人心不似樹,何意人別似花離。
拼音
注釋
題注:《升庵詩話》卷十三所收該詩的末尾還有兩句:“昨別下淚而送舊,今已紅妝而迎新。”並注曰:“娼樓之本色也。六朝君臣,朝梁暮陳,何異於此。”
江東:自漢至隋唐自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兩岸地區爲江東。作者蕭子顯出身南梁皇族,南梁的都城是建業(即今南京),屬江東地域。詩中所寫的場景也當是江東。
垂楊掛柳:垂掛着枝條的楊樹柳樹。
清塵:輕盈的塵土。清,一作輕。
日華:太陽的光輝。
淇水:即淇河。《詩經·衛風·氓》應屬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愛情敘事詩,它揭露、批判了當時的男女不平等現象。《氓》中三次詠及淇水(“送子涉淇”、“淇水湯湯”、“淇則有岸”)開“淇河——愛情河”之先河。之後,歷代有不少詠及愛情的詩賦中常常出現“淇水”的意象。這裏的“淇水昨送淚沾巾”,只是將“淇水”作爲愛情的“阻滯”(障礙)來寫,它是“阻滯”的抽象化或象徵,“淇水”並非詩中那對戀人的相戀之地。但詩中戀人愛情的“阻滯”具體是什麼,該詩並未交代。
紅妝:婦女的紅色裝飾。
宿昔:亦作“夙昔”,從前,舊日。
序
《春別詩四首》的作者是蕭子顯,寫一位熱戀中的男士回憶昨日與戀人難得一聚時的愉快和送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首二句景中寓情,透過所寫美景,我們可以讀出這對戀人的昨日相聚是多麼愜意和珍貴。末二句以“淇水”這一古代戀情詩中常用的“阻滯”意象,寓含着這對戀人相戀中難以逾越的障礙。昨日依依惜別的情景仍浮現在眼前,並充滿着對戀人的思念和想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鶯:鳥名,黃鶯。
- 燕:燕子。
- 比翼:比喻夫妻恩愛,形影不離。
- 陌上:田野小路,鄕村道路。
- 羅袂:絲質的手帕。
- 江東:長江下遊地區,古代指吳地。
- 淇水:黃河支流,在今河南北部。
- 宿昔:昨夜,以前。
- 紅妝:女子的打扮,代指女子。
- 桃花李花:春季開花的植物,象征短暫的美和離別。
繙譯
黃鶯與燕子雙飛如伴,千萬條楊柳同色綠成一片。看著田野上的情侶攜手歸家,誰又能獨自廻味這別離的滋味。
深宮裡襍草獨自盛開,黃鳥與花樹相互依賴。它們爭奪春風,常常發出聲響,繁花重曡卻難以飛翔。這讓我深知此刻觸動了我內心的情感,羞愧於手帕拂過你的衣襟。
江東的大道沐浴著春光,垂柳輕拂,掃去塵埃。昨日淇水邊,你的眼淚打溼了我的巾,你的容顔或許已換了新的模樣。
帶著悲傷,我含淚告別,心中明白。桃花、李花任憑風吹散,本知人心難比樹木長久,卻未料到人的別離竟如花兒凋零般淒涼。
賞析
這四首詩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和詩人對分別的深深感慨。第一首通過鶯燕比翼和楊柳共色,表現了春天的美好與情侶的親密。第二首以宮中的花草和鳥樹的動態,寓言式的表達了離別後對對方的思唸。第三首借江東春景和淇水淚痕,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唸和對未來不確定的感傷。最後一首以花的飄落象征人的別離,感歎人心的易變和離別的無奈。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優美,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和離別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