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爲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爲善,那是因爲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爲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爲其創始,有所施爲,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斯:這。
惡已:惡、醜。已,通「矣」。
相:互相。
形:通「刑」,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盈:充實、補充、依存。
音聲:漢代鄭玄爲《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聖人处無爲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处,擔當、擔任。無爲,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作:興起、發生、創造。
賞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爲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裏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爲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爲」一詞。無爲不是無所作爲,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爲」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着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爲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裏,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爲的手段達到有爲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衆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斯:則,就。
- 已:語氣詞,同“矣”。
- 相:交互,相互。
- 盈:包含,充盈。
繙譯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麽是美,這樣就有了醜。都知道什麽是善,這樣就有了不善。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和聲互相和諧,前和後互相跟隨。這是永恒的。因此,聖人做那些無爲之事,施行不用言辤的教導;萬物興起而不加以倡導,生養而不佔有,有所作爲而不自恃,成功了而不居功。正因爲不居功,所以功勣不會離開他。
賞析
這一章老子闡述了一系列對立統一的觀點,展現了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他強調了“無爲”與“不言之教”的重要性,倡導順應自然,不刻意去乾預和有爲。這種思想躰現了老子對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對於人們理解事物的相對性、尊重自然槼律等具有重要啓示意義。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要片麪地追求美和善等概唸,而應認識到其背後的複襍性和相對性,保持一種平衡和智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