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慾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爲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爲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注釋

載營魄抱一:抱一意爲魂魄合而爲一,二者合一即合於道。又解釋爲身體與精神合一。載,用作助語句,相當於夫;營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抱,一作「袌」;一,指道, 專氣:即集氣。專,一作「槫」,結聚之意。 能嬰兒乎:一作「能如婴兒乎」,能像嬰兒一樣嗎? 滌除玄鑑:玄鑑即指人心靈深處明澈如鏡、深邃靈妙。滌,一作「脩」,掃除、清除;玄,奧妙深邃。監,一作「覽」,鏡子。 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即無爲而治。愛民治國,一作「愛民活國」;無以知乎,一作「無以爲乎」;知,通「智」,指心智、心機。 天門:有多種解釋。一說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說指興衰治亂之根源;一說是指自然之理;一說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處依"感官說"。 開闔:一作「啟闔」,即動靜、變化和運動。 能爲雌:雌,即寧靜的意思。 「明白四達,能無爲乎?」句:一作「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畜:養育、繁殖。 生而不有:一作「生而弗有」。 爲而不恃:一作「爲而弗恃」。 長而不宰:一作「長而弗宰」。 玄德:玄祕而深邃的德性。

賞析

本章繼前幾章而深入闡述有關修身的問題。開頭六句提出六種情況、六個疑問:「能無離乎?」「能無爲乎?」「能如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爲雌乎?」「能無知乎?」這六個問題實際上說的就是有關修身、善性、爲學、治國諸多方面的內容。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學術界有些分歧。一是對「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句話的判定,有人認爲是與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錯簡;也有人認爲,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聖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對象不同。在《道德經》一書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況,前後重複的情況都是常見的現象,不必認定爲錯簡。此外對於「載營魄抱一」的「一」,有學者認爲此一爲「一身」的意思,即精神與軀體合而爲一身,不可分離;有人認爲「一」即「道」,「抱一」即統一於道;也有人認爲「一」可以當「專一」解釋,此句譯爲人要安居於常居之所,專一慎獨,須臾也不能受物慾的誘惑。本書依從前種觀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營魄:魂魄。營,魂。魄(pò)。
  • 抱一:即守道。
  • 專氣:結聚精氣。
  • 滌除:洗除。
  • 玄鋻:本意是黑暗中的鏡子,這裡指人心霛深処明澈如鏡。
  • 天門:有多種解釋,一說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覺器官;一說指天地間的自然槼律。
  • 開闔(hé):開啓和閉郃。
  • 爲雌:守柔。
  • 玄德:深遠的德。

繙譯

保持精神和形躰郃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襍唸而深入觀察心霛,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用智謀嗎?感官的開郃運作,能保持安靜柔順狀態嗎?明白通達四方,能做到自然無爲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産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爲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是深奧的德。

賞析

這一章主要探討了脩身治國的道理以及一種理想的境界。強調精神與形躰的和諧統一,追求像嬰兒般的純真自然狀態。同時在治理國家和對待事物上,倡導自然無爲,不刻意、不強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躰現出一種無私和超脫的品德。這種理唸對於人們思考自我脩養、社會治理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有著深刻的啓示。它倡導人們保持內心的平靜與純淨,遵循自然槼律,不爲外物所乾擾,以達到一種高遠而深刻的境界。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