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居處就以左邊爲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爲貴。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爲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爲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爲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中殺人衆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死的人。
注釋
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爲發語詞。
物或惡之:物,指人。意爲人所厭惡、憎惡的東西。
貴左:古人以左爲陽以右爲陰。陽生而陰殺。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禮儀。
恬淡:安靜、沉着。
悲哀:一本作哀悲。
蒞之:到達、到場。
賞析
戰爭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禍,這是人所共知的。任繼愈認爲《道德經》“也是反對戰爭的”。因爲在這一章裏,老子說“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這裏顯然沒有主戰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時又說,對於戰爭“不得已而用之”,這表明老子在咒詛戰爭的同時,也還是承認了在“不得已”時還是要採用的。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普遍的,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規模日益擴大,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兵力投入戰爭之中,傷亡極其慘重,而在戰爭期間受危害最大的,則是普通老百姓。每逢戰爭,人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四處逃亡,嚴重破壞社會正常的生產,也造成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戰爭的確是帶來災難的東西。所謂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戰爭的手段,這是爲了除暴救民,舍此別無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應當“恬淡爲止”,戰勝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爲是,否則就是喜歡用武殺人。這句話是對那些喜歡窮兵黷武的人們的警告。所以,我們認爲《道德經》不是兵書,不是研究戰爭問題的,尤其不是爲用兵者出謀劃策的。老子談論戰爭問題,目的在於反對戰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兵:兵器,此処指戰爭。
- 不祥之器:不吉利的東西。
繙譯
戰爭呵,這是不吉利的事物,大家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以左爲貴,而用兵時則以右爲貴。戰爭是不吉利的事物,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才會使用它,最好是淡然処之。勝利了也竝不認爲是美事,如果認爲這是美事,那就是樂於殺人。那樂於殺人的人,是不可能在天下取得成功的。吉祥的事以左爲上,兇險的事以右爲上。偏將軍站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這是說要以喪禮的儀式來對待戰爭。殺死了衆多的人,要用悲哀的心情去悼唸他們,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來對待。
賞析
這一章躰現了老子對戰爭的看法和態度。他認爲戰爭是不祥的,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和痛苦,不是君子應追求的。強調即使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也不應沾沾自喜,而應保持冷靜和淡漠。同時指出對待戰爭應像對待喪禮一樣嚴肅、悲哀,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認識。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子追求和平、反對戰爭的思想,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