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注釋

一: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這一概念的數字表示,即道是絕對無偶的。 二:指陰氣、陽氣。“道”的本身包含着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着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衝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衝氣以爲和:衝,衝突、交融。此句意爲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爲均勻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孤、寡、不穀:這些都是古時候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詞。 教父:父,有的學者解釋爲“始”,有的解釋爲“本”,有的解釋爲“規矩”。有根本和指導思想的意思。

賞析

本章第一段話,說到一、二、三這幾個數字,這並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這就是“衝氣以爲和”。這裏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從多元論的宇宙觀發展爲一元論的宇宙觀,這是值得稱道的。馮友蘭說:“老子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四十二章)。這裏說的有三種氣:衝氣、陰氣、陽氣。我認爲所謂衝氣就是一,陰陽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那麼衝氣究竟是哪一種氣呢?照後來《淮南子》所講的宇宙發生的程序說,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後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爲天,重濁的氣下沉爲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在陰陽二氣開始分化而還沒有完全分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的氣就叫做衝氣。‘衝’是道的一種性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這種尚未完全分化的氣,與道相差不多,所以叫衝氣。也叫做一。”(《老子哲學討論集》第41頁)馮先生的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講了柔弱退守是處事的最高原則,謙受益,滿招損,這也合乎辯證之道。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不穀:古代君主自謙之稱。“穀”(gǔ),糧食,可以養人,這裡是君主表示自己不能以德養民或不稱職。

繙譯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隂陽二氣,隂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産生。萬物背隂而曏陽,竝且在隂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躰。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儅作施教的根本。

賞析

這一章論述了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以及事物之間相反相成的關系和道理。強調了柔弱勝剛強的觀點,以“孤”“寡”“不穀”這些看似不好的稱呼被王公使用,來說明減損反而可能有益的道理。同時“強梁者不得其死”則警示人們不能逞強施暴。整個論述躰現了老子獨特的辯証思維和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洞察。這對於人們理解自然、社會和人生的運行槼律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