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爲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爲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爲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纔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注釋

貨:財富。 多:貴重。 得:指名利。 亡:指喪失性命。 病:有害。 甚愛必大費:過於愛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費。 多藏必厚亡:豐厚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 知足不辱:今本沒有「故」字,據帛書補之。

賞析

虛名和人的生命、貨利與人的價値哪一箇更可貴?爭奪貨利還是重視人的價値,這二者的得與失,哪一箇弊病多呢?這是老子在本章裏嚮人們提出的尖鋭問題,這也是每箇人都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有人解釋説,本章是講吝惜生命,與提倡奮不顧身是格格不入的兩種生命觀。事實上,吝惜生命幷不是貪生怕死,老子講的是對寵辱榮患和虛名貨利來説,不要貪圖虛榮與名利,要珍惜自身的價値與尊嚴,不可自賤其身。本章裏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老子處世爲人的精辟見解和高度槪括。「知足」就是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極限,超出此限,則事物必然嚮它的反面發展。因而,每箇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清醒的準确的認識,凡事不可求全。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積斂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希望人們,尤其是手中握有權柄之人,對財富的佔有欲要適可而止,要知足,纔可以做到「不辱」。「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箇對物質利益片面追求的人,必定會采取各種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有人甚至會以身試法。「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説豐厚的貯藏必有嚴重的損失。這箇損失幷不僅僅指物質方面的損失,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質方面的損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誰,哪個。

繙譯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爲親切?生命和財貨相比哪一樣更爲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歛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爲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賞析

這一章老子探討了名與身、身與貨、得與亡之間的關系以及知足知止的重要性。他提醒人們不要過於執著於外在的聲名和物質財富,而應更關注生命本身的價值。強調了知足知止可以避免很多問題和危險,讓人們能保持長久的安穩。這種觀點對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保持清醒和平衡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