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髮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居爲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注釋

勢:萬物生長的自然環境。一說:勢者,力也;一說,對立。 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萬物,而任萬物自化自成。 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養:愛養、護養。 覆:維護、保護。 玄德:即上德。它產生萬物而不居爲己有,養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

賞析

在前面的某些章節中,我們已經瞭解到老子關於“道”和“德”二者之間的關係,也瞭解到“道”、“德”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這一章同樣論述的是“道”以“無爲”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學說,有學者認爲,“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見解,說明萬物是在無爲自然狀態中生長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說‘莫之爲而爲者天也’的意思。萬物的生長,是順應着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而長的,各自適應着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而生長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主持者加以安排,然後才能生長的。這一點,是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表現,反對有神論的表現,就萬物的生長卻需要依據着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來說,老子稱之爲‘道生之’。就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具體運用於物的生長來說,老子稱之爲‘德畜之’。萬物生長,既然必須依據自然界的規律,而爲自然界的規律的具體運用,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但萬物的尊道貴德,也僅爲對自然界的規律的依據與運用,不是另有什麼主宰者加以命令與安排的,這種現象,老子認爲是無爲自然的狀態,所以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們同意以上所述觀點,因爲道之創造萬事萬物,並不含有什麼主觀的意識,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佔居、不主宰,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萬事萬物的生長、發育、繁衍,完全是處於自然狀態下。這就是“道”在作用於人類社會時所體現的“德”的特有精神。顯然,這是一種勿庸置疑的無神論思想,它否定了作爲世界主宰的神的存在,這在先秦時代的思想界應該說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畜(xù):養育。
  • :環境。

翻譯

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呈現出各自的形態,環境使萬物得以成長。因此,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崇,德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爲它們不是由誰命令而自然如此的。所以,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髮育,使萬物成熟結果,對萬物加以撫養保護。道化生萬物卻不據爲己有,有所作爲卻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卻不主宰它們,這就叫做深奧的德。

賞析

這一章老子闡述了道和德在萬物生成與發展中的作用。道是萬物的根源,德是道的具體體現。萬物依據道而生成,依靠德而成長。老子強調了道和德的自然性和無私性,道生養萬物卻不佔有、不居功、不主宰,體現了一種至高的品德和境界。這種「玄德」思想,反映了老子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也爲人們提供了一種處世的智慧和道德準則,即應順應自然,不刻意追求,不妄加干預,以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