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出自 蘇軾 的《 老饕賦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 水欲新而釜欲潔,火惡陳而薪惡勞。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 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 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 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婉彼姬姜,顏如李桃。 彈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雲璈。 命仙人之萼綠華,舞古曲之鬱輪袍。 引南海之玻黎,酌涼州之蒲萄。 願先生之耆壽,分餘瀝於兩髦。 候紅潮於玉頰,驚暖響於檀槽。 忽累珠之妙唱,抽獨繭之長繰。 閔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當膏。 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瓊艘。 各眼灩於秋水,咸骨醉於春醪。 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禪逃。 響松風於蟹眼,浮雪花於兔毫。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拼音

譯文

庖丁來操刀、易牙來烹調。烹調用的水要新鮮,鎊碗等用具一定要潔淨,柴火也要燒得恰到好處。有時候要把食物經過多次蒸煮後再曬乾待用,有時則要在鍋中慢慢地文火煎熬。吃肉只選小豬頸後部那一小塊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選霜凍前最肥美的螃蟹的兩隻大螯。把櫻桃放在鍋中煮爛煎成蜜,用杏仁漿蒸成精美的糕點。蛤蜊要半熟時就着酒吃,蟹則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天下這些精美的食品,都是我這個老食客所喜歡的。筵席上來後,還要由端莊大方、豔如桃李的大國美女彈奏湘妃用過的玉瑟和堯帝的女兒用過的雲璈。並請仙女萼綠華就着《鬱輪袍》優美的曲子翩翩起舞。要用珍貴的南海玻璃杯斟上涼州的萄萄美酒。願先生六十歲的高壽分享一些給我。喝酒紅了兩頰,卻被樂器驚醒。忽然又聽到落珠、抽絲般的絕妙歌唱。可憐手已經疲憊卻很少休息,懷疑酒性燥烈卻把它當成膏粱。倒一缸雪乳般的濃酒,擺一艘裝滿百酒的酒船。大家的醉眼都欣賞瀲灩的秋水,大家的骨頭都被春醪酥醉了。美人的歌舞都解散了,先生才覺醒而離去。趁着(水)煮出松風的韻律,冒出蟹眼大小的氣泡時,沖泡用兔毫盞盛的雪花茶。先生大笑着起身,頓覺海闊天空。

注釋

庖丁:古代一位刀功極好的廚師,曾為文君解牛。 易牙:春秋時齊桓公寵幸的近臣,長於調味。 火惡陳:原註「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 臠:小塊的肉。 櫻珠:稱小顆櫻桃。 杏酪:杏仁粥。古代多為寒食節食品。 羔:通「糕」。 糟:通「醩」,酒醩。 夭美:鮮美。 老饕:講究美食的人。 姬姜:春秋時,姬為周姓;姜為齊姓,故以「姬姜」為大國之女的代稱,也用作婦女的美稱。 湘妃:舜二妃娥皇、女英。相傳二妃沒於湘水,遂為湘水之神。 帝子:傳說為堯的女兒。 雲璈:即云鑼。打擊樂器。 《元史‧禮樂志五》:「(宴樂之器)雲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 萼綠華:仙女的名字,相傳是九嶷山中得道的女仙。 鬱輪袍:琵琶曲名,相傳是唐朝詩人王維所作。 玻黎:即玻璃。 蒲萄:指代葡萄酒。 耆壽:高壽。 兩髦:古代一種兒童髪式,髪分垂兩邊至眉,謂之「兩髦」。 紅潮:因醉酒而兩頰泛起的紅暈。 檀槽:檀木製成的琵琶、琴等弦樂器上架弦的槽格。亦指琵琶等樂器。 抽獨繭之長繰(sāo):比喻歌唱如抽獨繭絲一般。 雪乳:白色濃厚的漿液。指酒。 柂(lí):柯柂,古代一種酒名。 骨醉:謂沉醉。 蟹眼:螃蟹的眼睛。比喻水初沸時泛起的小氣泡。宋龐元英《談藪》:「俗以湯之未滾者為盲湯,初滾者曰蟹眼,漸大者曰魚眼,其未滾者無眼,所語盲也。」 雪花:名茶名。泡後茶水表面有一層白色泡沫,故稱。王十朋集注引林敏功曰:「雪花、雨腳,謂茶也。」

此賦把中國烹飪與飲食表現得很精妙。事庖人的技藝,似庖丁、易牙那般高超;烹飪的精萃,全在於火中取寶;選料要精細,方能做出可人的佳餚。雪乳般的飲料沁人心脾,浮雪花的香茗讓人樂陶。宴享之際,輕盈的歌舞,伴隨着節奏的起伏,時急時徐,旋律的線條,時低時高,葡萄美酒令人醉,老饕之樂無窮妙! 蘇軾此文一般被認爲是研究飲食之道。老饕是貪吃的意思,不是一般的貪吃,而是一副大呼小叫、狼吞虎嚥的吃相。《老饕賦》說得明白些就是《食客賦》,如果要面子,講得好聽些,那就是《美食家賦》。

賞析

由庖丁來操刀、易牙來烹調,所選的兩位大廚都是頂尖的高手。選好廚師後,就要準備烹任用具和用品了。烹調用的水要新鮮,鍋碗等用具一定要潔淨。千萬不要用久存的水,柴火也要燒得恰到好處。烹調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時候要把食物經過多次蒸煮後再曬乾待用,有時則要在鍋中慢慢地文火煎熬。接着就是配菜和做菜了。吃肉只選小豬頸後部那一小塊最好的肉;而螃蟹呢,只選秋風起、霜凍前最肥美的螃蟹的兩隻大螯(鉗)。把櫻桃放在鍋中煮爛煎成蜜;用杏仁漿蒸成精美的糕點。蛤蜊要半熟時就着酒吃;蟹則要和着酒醩蒸,稍微生些吃。天下這些精美的食品,都是我這個老食客所喜歡的。精美的筵席準備好後,還要有音樂與歌舞。筵席上來後,還要由端莊大方、豔如桃李的女子彈琴奏樂,並請仙女萼綠華就着《鬱輪袍》優美的曲子翩翩起舞。奏樂所用的樂器是湘妃用過的玉瑟和堯帝的女兒用過的雲璈。面對着精美的菜餚,聽着美妙的樂曲,欣賞着仙女們優美的舞姿,還需要什麼呢?老食客蘇東坡說,還缺美酒!要用珍貴的南海玻璃杯斟上萄萄美酒。在蘇東坡看來,精美的菜餚、優美的樂曲、仙女的舞姿,只有以萄萄美酒相配,纔是真正的人生享受。由此可見蘇東坡對葡萄酒的評價之高:葡萄酒確實是高雅的美酒。蘇東坡的一生,由於其政治抱負未能得以充分施展,卻成全了他爲後世留下的所有的文才,而他的商業天才,幾次小試牛刀後,因生不逢時,基本上浪費掉了。另外:與蘇東坡同時期的杭州制墨名家潘衡曾跑到海南島與蘇東坡一起研究制墨,這兩位大哥,那是真猛,就和當年的諾貝爾一樣,夜裏在房中燒松脂油制墨,結果起火差點燒了房子。潘衡很快就離開了海南島。回到杭州後,潘衡推出新的墨,價格比別人的貴兩三倍,並稱是在海南島向蘇東坡學到制墨的祕方。他的墨質量確實很好,以致後來不少人問蘇東坡的兒子蘇過他父親有什麼制墨祕方。蘇過說,根本就沒什麼祕方。家父在海南島無事可做,因爲島上找不到好墨,就隨便試着做墨消遣。潘衡從杭州趕來與父親一起做墨,因爲沒有膠,只好用牛皮膏設法和油墨混合,很難固體化,只做出十幾條手指般不成形的黑墨,倒是差點把房子給燒了。顯然潘衡制墨的祕方是向別人學來的,只不過借蘇東坡的盛名來銷售並獲得成功罷了。雖然,這可能涉及盜版的問題,不過倒也可以算蘇東坡的一項發明,另外,象最著名的東坡肉,這就完全是他版權所有了。這些不算的話,他還自己造酒。蘇東坡撰寫過《酒經》、《濁醪有妙理賦》、《酒子賦》、《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他還自己釀造了“蜜柑酒”和以蜂蜜爲原料的“蜜酒”,並作了《蜜酒歌》,以致於“蜜酒”廣爲人知。蘇東坡去世後,經常有人向他兒子蘇過和蘇過乞討他們父親“蜜酒”和“蜜柑酒”的祕方。蘇過說,家父只做過一兩次酒,蜜柑酒味道就像屠蘇酒,根本就不是什麼好酒。據說朋友們喝了蘇東坡在黃州所釀的“蜜酒”,常常鬧腹瀉。雖然蘇東坡釀的蜜酒和蜜柑酒質量不好,但別人釀的蜜酒卻借他的名成了北宋時的名酒。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