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
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願與坐末。”衆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爲冠,歌罷,衆皆諮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衆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曲,衆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後鄭、衛之聲日熾,流糜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甚奇,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爲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有押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拼音
注釋
聲詩:指可以演唱的五七言詩。
開元、天寶: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
李八郎:李袞,唐代有名歌唱者。唐·李肇《國史補》有記載。
曲江:地名,在長安城東南。
故弊:破舊。
慘沮:沮喪。
坐末:猶陪下座。
曹元謙、念奴:二者皆唐代有名歌唱者。
諮嗟:感嘆。
哂:冷笑。
羅拜:團團下拜。
鄭衛之聲:本指春秋鄭、衛國音樂,這裏指靡靡之音。
煩:多。
《菩薩蠻》等:皆詞牌名。
遍舉:一一例舉。
瓜分豆剖:形容四分五裂。
斯文:文明。
李氏君臣:批南唐李璟、李煜父子與馮延巳等人。
“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句:《南唐書·馮延巳傳》:“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答:‘未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元宗悅。”
亡國之音哀以思:語出《禮記樂記》。
逮:及。
涵養:準備。
柳屯田永:北宋詞人柳永,官至屯田員外郎。
塵下:庸俗低下。
張子野等:皆宋代詞人。
晏元獻:北宋詞人晏殊,卒諡元獻。
歐陽永叔:歐陽修,字永叔。
蘇子瞻:蘇軾,字子瞻。
天人:形容學問深不可測。
酌蠡:舀取。蠡,瓠瓢。
葺:整理。
平側:平仄。
五音:指脣、齒、喉、舌、鼻發之音。
五聲:指宮、商、角、徵、羽五音階。
六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清濁輕重:即清音、濁音、輕聲、重聲。
《聲聲慢》等:皆詞牌名。
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曾子固:曾鞏,字子固。
西漢:指以司馬遷爲代表的西漢文風。
絕倒:笑倒。
晏叔原:晏幾道,字叔原。
賀方回:賀鑄,字方回。
秦少游:秦觀,字少遊。
黃魯直:黃庭堅,字魯直。
鋪敘:鋪陳、敘寫。
典重:莊重。
故實:典故、史實。
序
本文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關於詞的專論文章,創作的年代推斷爲南渡之前所作。
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強調了詞與詩的分野,強調詞配合詞牌所對應的曲調演唱的重要性,並在《詞論》一文中通過對先前各家的評價中,系統的闡述了優秀詞作的標準。
李清照在《詞論》中雖然對詞在音律、形式上的種種特點作出了較爲系統歸納和總結。但沒有提及和詞息息相關的音樂,也沒有系統的闡述如何寫詞。當然我們考慮到這只是一篇短文,也可以諒解的。《詞論》當時流行的詞牌曲調中豪放的較少,導致文中評價較高的詞家都是婉約爲主,爲後世豪放派不遵循曲調者所厭惡,更因其一介女流批評大家而被稱爲“妄評”。
雖然李清照在詞論中沒有對如何寫詞進行系統的說明,但人們還是可以通過她的詞作看到她對她的《詞論》的有力例證。
賞析
李清照的《詞論》,敘述詞的源流演變,總結以前各家創作的優缺點,指出了詞體的特點及創作的標準。從《詞論》中可以尋出三個要點:一詞的雅俗問題;二詞的音律問題;三詞“別是一家”的解說。一二兩點是爲了論證第三點而作的具體闡述,故其“詞別是一家”說,是三點中最核心的問題。對此說的看法,歷來詞評家褒貶不一。
李清照《詞論》中,以闡述唐世樂歌的繁榮,及樂歌和詞曲的密切關係,作爲她提出詞“別是一家說”的根據。她指出:詞是“歌詞”,必須有別於詩,詞在協音律,以及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應保持自己的特色。她就詞區別於詩的種種特點,進行了認真的考索,提出了許多精到的見解,主要有以下幾點:高雅,不滿柳永“詞語塵下”;渾成,不滿張先、宋祁諸家“有妙語而破碎”;協樂,要分別五音六律和清濁輕重,不滿晏殊、歐陽修、蘇軾的詞只是“句讀不葺之詩”;典重,不滿賀鑄的“少典重”。鋪敘,不滿晏幾道的“無鋪敘”。故實,不滿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黃庭堅“尚故實而多疵病”。
李清照依據這些要求,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主張分別詩詞畛域,對兩種不同形式的文學應該做出不同的對待。就這方面說,是合理的。各種問文體的藝術特徵,應該有它相對的獨立性。詞是經過百年的發展而後形成的,它有自己固定的形式、發展規律和創作方法。自然,詞從晚唐五代到北宋末年,一直侷限於“豔科”的面目,柳、蘇兩家先後崛起,從詞的形式和內容上,突破了傳統的規模,開闢了廣闊的道路,這都是必要的舉措。在抗金救亡的風雲時代,一些有民族氣節的詞人用“橫放傑出”的風格,激切高昂的聲調,寫出了許多鼓舞人心的作品,這是他們不可磨滅的文學業績。然而,在北宋時代,確有一些文人,包括蘇軾的某些作品,想運用詞體來表達玄深的哲理思想。李清照對那些既疏於音律,又毫無詞境的製作提出批評,是爲了救敝補偏,矯正詞風。故有的詞家認爲,她提出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就是針對蘇軾“以詩爲詞”的傾向而發的,是不無道理的。據夏承燾先生的考證,《詞論》是李清照於戰亂前所作,至於其後因時局變化而帶來的詞風的轉變,是李清照所不能料及的。我們看北宋末年的詞壇趨勢,可以知道,李清照的論文雖然只表示她個人的主張,但是她的主張基本上代表了當時多數人認爲詞應該以婉約爲正宗的看法。實際上,從宋至清的整個詞壇的情況來看,詞的內容是以婉約風格爲主的。李清照提出詞“別是一家”,必須有別於詩,較正統地反映了歷代人們對於詞的看法,從整個詞史上看,是符合詞的發展實際的。
李清照關於詞“別是一家”的理論,對於後世的影響是極大的,直至明清之間,李漁諸人論詞,有“上不似詩,下不似曲”的要求,就是沿循此說而來的。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文學史上,女性有能依據創作經驗寫的理論文字的,李清照之前未之或聞。《詞論》不但是宋代詞壇上有獨特見解,有組織條理的第一篇詞論,而且是我國女性作的文學批評第一篇專文。與她那“花間第一流”的詞一起,成爲中華民族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樂府」: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
- 「聲詩」:樂歌。
- 「著」:顯著。
- 「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
- 「天寶」:唐玄宗李隆基的另一年號。
- 「八郎」:李(lǐ)。
- 「曲江」:唐朝長安的遊覽勝地。
- 「曹元謙」:人名。
- 「念奴」: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女。
- 「哂」:嘲笑。
- 「鄭、衛之聲」:春秋戰國時鄭、衛兩國的民間音樂。
-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戰爭。
- 「四海瓜分豆剖」:形容國家分裂。
- 「斯文」:這裏指文采、文化。
- 「涵養」:積蓄、培養。
- 「協音律」:符合音樂格律。
- 「塵下」:低俗。
- 「學際天人」:學問可與天地相比。
- 「分平側」:區分平仄。
- 「五音」:古代音階,即宮、商、角、徵、羽。
- 「五聲」: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
- 「六律」:古代樂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 「平聲韻」「入聲韻」「去聲韻」「上聲韻」:古代漢語的聲調韻部。
翻譯
(優秀的)樂府和樂歌一起蓬勃發展,在唐代最爲興盛。開元、天寶年間,有個叫李八郎的人,擅長唱歌而聞名天下。當時新考中的進士在曲江設宴,其中一位進士,先找來李八郎,讓他換了衣服隱瞞姓名,穿着破舊的衣服,神情悽慘沮喪,和進士一起到宴會上。進士說:「表弟希望坐在末位。」大家都不理睬他。酒過幾巡開始奏樂表演,歌者上前演唱,當時曹元謙和念奴是佼佼者,唱完後,大家都讚歎讚賞。進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說:「請表弟唱歌。」衆人都嘲笑,有的甚至發怒。等他轉動喉嚨發聲,唱了一曲,衆人都感動得流下眼淚。紛紛下拜說:這是李八郎啊。此後,鄭、衛地區的音樂日益興盛,豔麗奢靡風氣的變化也日益繁多。已經有了《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能一一列舉。五代時戰亂紛擾,國家分裂,這種文化雅道幾乎中斷。只有江南的李氏君臣崇尚文雅,所以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這樣的詞。話語雖然非常奇特,但所說的是「亡國之音悲哀而深沉」。等到本朝,禮樂文武十分完備。又經過一百多年的涵養,纔有柳永這個人,改變舊的曲調創作新的曲調,有《樂章集》,在世上非常有名聲;雖然符合音律,但是詞語低俗。又有張先、宋祁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等人相繼出現,雖然時常有精妙的語句,但破碎支離哪裏值得稱爲名家!到了晏殊、歐陽修、蘇軾,學問堪比天人,寫出來的小詞,簡直就像從大海里舀取一點水一樣,然而都是標點不整齊的詩罷了。又常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