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送歸雲去雁,澹寒採、滿溪樓。正珮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衹有樓前溪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念芬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衹添愁。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白雲歸雁都已經遠去,給我留下的衹是這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解珮分釵,臨別互贈信物,鸞鳥銅鏡也一人一半。凝情遙望去路,衹見遠樹含煙,織成一片離憂。自己滴不盡的眼淚,衹有樓前的溪水與之相伴長流。
秋深夜濃,寒霜降落,衾被不耐嚴寒,有誰替我整理衣篝。回到同住的舊館,想起你還沒離開的時候,落花不掃,衹是在院子裏嬉戲遊玩。如今衹知心情煩憂時以酒澆愁,卻不知這酒百折回腸,不能醉人反而讓人多添幾分惆悵。整天默默無語,衹希望能化爲鳧鳥飛去與你相聚。
注釋
珮解:分別時解珮相贈。
釵(chāi)孤:指分釵留別。釵,兩股笄併爲一起,是首飾的一種。
鸞(luán)鑑:飾有鸞鳥圖案的梳妝鏡。
衾裯(qīn chóu):寢時覆體之具。衾,大被;裯,帳。
衣篝(gōu):薰衣用的竹薰籠,篝,竹籠。
爭見:怎見。
殢(tì)酒:病酒、困酒,這裏指借酒消愁。殢,睏倦。
竟日:整日。
雙鶩(wù):雙飛的野鴨。
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序
這首詞的上闋寫既別情境。「歸雲去雁」兩句喩李氏離自己而遠歸,衹把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詞人。「正珮解湘腰」三句追思話別時難堪的情景。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衹有樓前的溪水,伴着自己的清淚長流。下闋用想象造境,換頭五句全是預想自己今後的淒涼光景。以預想未來之孤苦,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更襯出現在的難堪。「情知」以下,則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設想李氏在苦苦的思念中一定在藉酒澆愁,而且在癡情地盼望他能像仙人王喬那樣每次朔望化舄爲鳧飛去與她相聚。全詞情景交融,虛實相映,用典多而貼切,擴大了詞的感情容量。
賞析
上闋開篇以秋景寄託離情。那在雲中歸去的大雁,就如同離別的李氏已經遠去,此時佇立在溪樓上的詞人,望着滿眼秋色,感覺到了淡淡的寒意,這寒意既是真實的初秋感覺,也是因離別而引起的內心感受。「正珮解湘腰」三句追憶惜別,解珮分釵,相戀的兩個人互贈信物,依依惜別。其中「鸞鑑分收」四字化用南朝徐德言和其妻破鏡各留一半的情景,暗示破鏡難再圓的悲劇結局。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兩句寫詞人在情人離開後所見所想。他靜默地站立在原地,遠望着吞沒了情人背影的長路,被淡淡疏煙、樹影籠罩。詞人用「織」字形容煙影交錯的景象,靜態中表述出一種動態,離憂彷彿詞人的內心一般綿軟,讓人不忍觸碰。無法挽留情人的詞人,衹能看着那樓前默默長流的水,獨品傷悲,靜靜地流淚。「伴人清淚長流」一句,把流水寫得善解人意,這種移情入景的手法,表面寫水多情,實際上是在影射詞人爲情所苦。
在此後,詞人開始預想沒了戀人陪伴的生活。以往秋深霧濃時,總有伊人爲他打理衣服被衾,可如今再也不會有人記起這些了。「念粉館重來」,詞人舊地重遊,昔日二人嬉鬧的地方,如今塵埃滿院,衹剩下他一個人在她殘留的香氣中尋找記憶了。這裏詞人慾寫苦情反寫蜜事,以今日的「無」來反襯往昔的「有」,離別對比,用筆曲折,相思的苦痛如娓娓道來。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衹添愁」句爲詞人以己之情揣度昔日戀人此時的心理,想象着她也和自己一樣正被別愁深深困擾,衹能借酒來澆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酒喝得愈多,思念愈是千回百轉,折磨詞人。戀人所去之地浮山在江北,而張于湖所居之地在東南,二人雖然彼此牽掛,卻遙遙相隔不能在一起。所以詞人「脈脈無言競日」,看着雙宿雙飛的鳧鳥黯然銷魂,遙想「南州」(暗指李氏居住的地方)。
整首詞有景有情,有現實有回憶,也有預想,筆觸柔情細膩,直敘中亦有傷懷,平常而不流於呆板,婉轉搖曳,情深款款。

張孝祥
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父張祁,任直祕閣、淮南轉運判官。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張孝祥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爲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爲岳飛辯冤,爲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幷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爲建康留守。又爲荆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於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僅三十八歲。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才思足敏,詞風清俊爽朗,佳處直逼東坡。史稱其「嘗慕東坡,每作爲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念奴嬌·過洞庭》見其本領。今存《於湖集》四十卷、《於湖詞》一卷。《全宋詞》輯錄其詞二百二十三闋。
► 6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