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隱映竹籬茅舍。 天際客帆髙掛,門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悵望倚危欄,寒日無言西下。
拼音

所属合集

#白香詞譜

譯文

金陵風光美麗如畫,秋色明淨清爽。碧天與秋水一色,何處是盡頭呢?雨後晴朗的天色與秋水閃爍的冷光相輝映。蓼草荻花叢生的小島上,隱約可見幾間竹籬環繞的草舍。 江水盡頭客船上的帆彷彿高掛在雲端,煙霧籠罩的岸邊,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興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爲漁民、樵夫閒談的話題。在高樓上獨自遙望,倍感蒼涼,淒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落下。

注釋

離亭燕:詞牌名。 一帶:指金陵(今南京)一帶地區。 風物:風光景物。 瀟灑:神情舉止自然大方。此處是擬人化用法。 浸:液體滲入。此處指水天溶爲一體。 斷:接合部。 霽色:雨後初晴的景色。 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 相射:互相輝映。 蓼嶼:指長滿蓼花的高地。 荻花洲:長滿荻草的水中沙地。 竹籬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籬笆,用茅草搭蓋的小房子。 客帆:即客船。 低亞:低垂。 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均在南京一帶建都。 漁樵:漁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 悵望:懷着悵惘的心情遠望。

這是一首寫景兼懷古的詞,在宋懷古詞中是創作時期較早的一首。詞的上闋描繪金陵一帶的山水,雨過天晴的秋色裏顯得分外明凈而爽朗,爲下文抒情埋下伏筆;下闋一氣貫下,由純粹的景物描寫轉嚮帶有人事活動的景物描寫,抒發懷古幽情,寄託了詞人對六朝興亡盛衰的感慨。這首詞語樸而情厚,有別於婉約派詞的深沉感慨。全詞藉景抒情,層層抒寫,勾勒甚密,語卜而情奪取,有別於婉約派的詞風,是宋詞向豪放轉變時期的過渡型作品。 開頭一句「一帶江山如畫」,先對金陵一帶的全景作一番鳥瞰,槪括地寫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搖落景色蕭索,但這裏作者卻説「風物向秋瀟灑」,一切景物顯得蕭疏明麗而有脫塵絶俗的風致,這就突出了金陵一帶秋日風光的特色。接著「水浸碧天何處斷」具體地描繪了這種特色。這箇「水」字承首句的「江」而來,詞人的視綫隨著浩瀚的長江向遠處看去,天幕低垂,水勢浮空,天水相連,渾然一色,看不到盡頭。將如此宏闊的景致,用一箇「浸」字形象而準确地描繪出來。近處則是「霽色冷光相射」,「霽色」緊承上句「碧天」而來,「冷光」承「水」字而來,萬里晴空所展現的澄澈之色,江波瀲灔所閃現的凄冷的光,霽色靜止,冷光翻動,動景與靜景互相映照,構成一幅綺麗的畫面。一箇「射」字點化了這一畫面。接著詞人又把視綫從江水裏移到了江洲上,卻衹見「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洲、嶼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發花的季節,密集的蓼荻叢中,隱約地現出了竹籬茅舍。這樣,從自然界寫到了人家,暗暗爲下片的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下闋先蕩開兩筆,寫詞人,再擡頭向遠處望去。「雲際客帆高挂,煙外酒旗低亞」,極目處,客船的帆高挂著,煙外酒家的旗子低垂著,標志著人活動,於是情從景生,金陵的陳迹涌上心頭:「多少六朝興廢事」,這裏在歷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裏經歷了六箇朝代的興盛和衰亡,它們是怎樣興盛起來的,又是怎樣的衰亡的,這許許多多的往事,卻是「盡入漁樵閑話」。「漁樵」承上闋「竹籬茅舍」而來,到這裏猛然一收,透露出詞人心裏的隱憂。這種隱憂在歇拍兩句裏,又作了進一步的抒寫:「悵望倚層樓」,「悵望」表明了詞人瞭望景色時的心情,倚高樓的欄杆上,懷著悵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著歷史上的往事。最後一句「寒日無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來,凄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沉下,蒼茫的夜幕即將降臨,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調子是低沉的,他的隱憂沒有説明白,衹從低沉的調子裏現出點端倪,耐人尋味。 在宋代詞壇上,張康節與范文正一樣,創作中透露出詞風逐漸由婉約嚮豪放轉變的時代信息,對於詞境的開拓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霽(jì)色:雨後晴空的顏色。

翻譯

這一帶的江山如畫般美麗,景物隨着秋天變得瀟灑清逸。江水浸泡着藍天不知哪裏是盡頭,雨後晴空的冰冷光線相互映照。蓼草荻花生長的小洲,隱約映襯着竹籬環繞的茅草屋。 天邊遠行客的帆船高高掛起風帆,門外酒旗低垂。多少六朝的興盛衰亡之事,都全部進入了漁夫樵夫的閒談之中。惆悵地靠着高高的欄杆遠望,寒冷的太陽默默無言地向西落下。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江山如畫、秋景瀟灑的畫面,上闋寫景,有碧天、水色、蓼嶼、荻花洲、竹籬茅舍等,構成了清幽而又富有生機的景象。下闋通過客帆、酒旗等景象引出對六朝興廢的感慨,表達了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時光流逝的無奈。最後以寒日西下的景象收尾,更增添了惆悵的氛圍。整首詞意境開闊而又深沉,語言清淡自然,展現出詞人對自然和歷史的獨特感悟。

張昪

張昪

名或作升。宋同州韓城人,字杲卿。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爲楚丘主簿,王曾稱其有公輔器。累遷知雜御史,以論事指斥張貴妃及宦官楊懷敏,出知慶州、秦州,徙青州。仁宗至和二年,拜御史中丞,指切時事無所避。嘉祐三年擢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樞密使。愛惜官資,凡內降所與,多持不下。與韓琦同決策立英宗。英宗立,請老,命五日一至院。以彰信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許州,改鎮河陽三城。拜太子太師致仕。卒諡康節。 ► 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