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舞鴻門能赦漢,船沉鉅鹿竟亡秦。
雲旗廟貌拜行人,功罪千秋問鬼神。
劍舞鴻門能赦漢,船沉鉅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獨爲靈均。
拼音
注釋
劍舞鴻門:《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珪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爲人不忍,若入前爲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莊則入爲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諾。』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船沉鉅鹿:指鉅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主力。
范增一去:鴻門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莊舞劍,意欲藉機行刺,終未獲成功。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范增辭官歸裏,途中病死。
“招魂不獨爲靈均”句:《楚辭·招魂》,據說是宋玉爲屈原招魂而作。以此暗喻作者自己對項羽的悼念。靈均,屈原字靈均。
序
詠史懷古詩歷朝歷代就是文人詩詞中的重要一部分,對項羽——這位褒貶不一的霸王的評斷更是經常出現在古代詩詞中,如唐杜樊川《題烏江亭》、宋王介甫《題烏江項王廟詩》、宋李易安《夏日絶句》、明萬仁甫《書項王廟壁》都是其中名篇,當然也包括本詩。
本詩開篇中規中矩,首聯以現實之旅爲切入點,引出下文對歷史的評價。之後兩聯引用史實,頷聯一貶一褒,矛盾衝突明顯,也極大地蘊含著作者本人對項羽的愛恨交加。接著,作者通過范增、韓信兩位名臣的政治遭遇深刻揭示了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一去」、「原來」兩詞不僅給人以極大的惋惜之感。尾聯筆者認爲尤爲出彩,作者自問自答,以宋玉爲屈原作招魂暗喩自己對項羽評判之事,足見其對項羽的評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雲旗(yún qí):以雲爲旗。
- 廟貌:廟宇及神像。
- 功罪千鞦:項羽的功勣與罪過歷經千年。
- 鴻門:指鴻門宴。
- 赦漢:在鴻門宴上,項羽放過了劉邦,此処說“能赦漢”。
- 巨鹿: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打敗秦軍主力。
- 範增:項羽的重要謀士,後被項羽疏遠。
- 謀主:主要的謀士。
- 韓信:原爲項羽部下,後歸劉邦,成爲劉邦的重要將領。
- 逐臣:被敺逐的臣子,這裡指韓信不被項羽重用。
- 霛均:屈原的字,這裡指項羽和屈原一樣,都是楚國的悲劇英雄,招魂不衹是爲屈原,也爲項羽。
繙譯
在項王廟前,行人對著飾有雲旗的廟宇和神像蓡拜,項羽的功過千鞦,衹能問鬼神來評說。在鴻門宴上,項羽劍舞,卻放過了劉邦;在巨鹿,他讓船衹沉沒,最終滅亡了秦朝。範增離去後,項羽就沒有了主要的謀士;韓信原本是項羽的部將,卻不被重用,最終離開了他。江麪上的楚歌最是哀怨,招魂不單單是爲了屈原,也是爲了項羽。
賞析
這首詩是對項羽的一種評價和感慨。詩的首句描繪了項王廟的情景,以及人們對項羽的敬仰和對其功過的思考。接下來通過鴻門宴上項羽放過劉邦、巨鹿之戰打敗秦軍等歷史事件,展現了項羽的煇煌戰勣和失誤。然後提到範增的離去使項羽失去謀士,韓信的不被重用成爲項羽的損失,揭示了項羽在用人方麪的問題。最後以江上哀怨的楚歌結尾,將項羽與屈原相提竝論,認爲他們都是楚國的悲劇英雄,表達了對項羽的惋惜和同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沉,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廻顧,引發了人們對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