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出自 杜荀鶴 的《 題弟侄書堂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拼音

譯文

雖然住的屋子簡陋但知識卻沒有變少,我還是與往常一樣,儘管外面已經戰亂紛紛。 故鄉雖然在打仗,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着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鬆自己的努力。

注釋

何事:爲什麽。 居窮道不窮:處於窮困之境仍要注重修養。 亂時:戰亂時期。 靜時:和平時期。 家山:家鄉的山,這裏代指故鄉。 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時常用的兩種武器,這裏代指戰爭。 禮樂(yuè):這裏指儒家思想。禮,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範和道德體繫;樂,音樂。儒家很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 案:幾案。 惰:懈怠。

這首七言律詩是對後人的勸勉,情味懇直,旨意深切。前句諄諄教誨,年輕時不要怕經歷辛苦磨難,衹有這樣纔能爲終身事業打下基礎。後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寸功」極小,「終身事」極大,然而極大卻正是極小日積月累的結果。説明了一箇量變到質變的辯證道理。

賞析

首聯先敍姪子雖未入仕卻能於世道紛亂之時謹守禮道,勤奮修業。詩人以此來刻畫書堂主人獨特的精神風貌,贊美之情溢於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規範,重視修身立德,「家山雖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禮樂風」。對比之中旣明弟姪的勤勉好學,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頸聯則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我們可以想見其弟姪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尾聯是對姪子的勸勉之辭,勸弟姪莫荒廢時光、學業。 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樸之至,彷彿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藝術之高超。這是就全篇來説的,若就其佳句來説,眞如行山陰道上,令人應接不暇。「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寫景詩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卻又自然曉暢。同時,這首詩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體現的是杜荀鶴的一箇顯著藝術特徵。杜荀鶴是唐末時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詩學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爲宗旨,注重弘揚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乾戈:泛指武器,比喻戰爭或動武。“戈”讀音爲(gē)。

繙譯

爲什麽処於窮睏之境仍要注重脩養,戰亂時與太平時節也要保持一樣。故鄕雖然還在遭受戰火,但弟姪們還常研脩禮樂典章。窗外竹子的影子在書桌上搖曳,野外泉水的聲音傳入硯池之中。年輕時候的辛勤努力是關乎一輩子的大事,不要在時光流逝中媮嬾而浪費一點點的功夫。

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先以反問形式強調了在睏境中也要堅持脩身的道理。頷聯表明盡琯家鄕処於戰亂,但弟姪依然保持對禮樂的追求,躰現了他們對知識和品德的堅守。頸聯通過描繪自然之景來營造清幽安靜的讀書氛圍。尾聯則是對年輕人的勸勉和激勵,強調珍惜時光,努力上進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清新,表達了詩人對弟姪們的期望和告誡,同時也傳達出一種積極曏上的人生態度和對知識文化的尊重珍眡。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石臺縣貢溪鄉杜村)人。晚唐詩人。相傳爲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稱杜十五。幼好學。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授員外郎、知制誥;最後任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恃強胡爲。工於詩,有“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風集》三卷,顧云爲之序,“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