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其一】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其二】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其三】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其五】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其一】
愛在早晨的鏡子裏欣賞殘妝,釵環插滿在髮絲叢中。
不一會兒初升的太陽照在抹了胭脂的臉頰上,彷彿一朵紅花甦醒綻放又彷彿要化開了一般。
【其二】
山泉繞着街道緩緩流去,萬樹桃花掩映着小樓。
我在樓上悠閒地翻看道教書籍慵懶着沒有起身,隔着水晶簾看你在妝臺前梳頭。
【其三】
著壓的紅羅總是追逐時髦新穎的花樣,繡着秦吉了花紋的紗布染着酒麴一樣的嫩色。
你說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質太薄弱,稍微有些經緯稀疏的帛纔是最宜人的。
【其四】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
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爲修道,也許是因爲你的緣故吧。
【其五】
當時百花齊放,我卻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給你這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
如今我就像那兩三棵樹一樣靜靜地站在江邊,可憐只有一樹綠葉和我一起度過殘春。
注釋
篸(zān):古同「簪」。
須臾(yú):片刻,很短的時間。
散漫:慢慢的。
慵(yōng):懶惰,懶散。
水晶簾:石英做的簾子;一指透明的簾子。
吉了(liǎo):又稱秦吉了,八哥。
嫩麴(qū):酒麴一樣的嫩色。
紕縵(pī màn):指經緯稀疏的披帛。
「曾經滄海難為水」句:此句由孟子「觀於海者難爲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意思是已經觀看過茫茫大海的水勢,那江河之水流就算不上是水了。
「除卻巫山不是雲」句:此句化用宋玉《高唐賦》裏「巫山雲雨」的典故,意思是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稱不上彩雲。
取次:隨便,草率地。
緣:因爲,爲了。
發:開放。
白人:皮膚潔白的人。詩中指亡妻。
序
《離思五首》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組悼亡絕句。詩人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抒寫了詩人對亡妻韋叢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刻骨的思念。
賞析
【其一】
其一是回憶情人曉鏡中殘妝慵懶的可人情態。詩人同韋叢結婚,二人恩愛無比,這首詩是「思」情人一夜恩愛曉起後殘妝慵懶的動人情態。詩人不直接去抒寫,而是「自愛殘妝曉鏡中」的情人,殘妝曉鏡中的她,釵環參差不齊,綠色絲縷叢雜不整。很快日出東方映照面頰紅如一朵胭脂,臉龐肌膚紅潤柔膩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樣,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明麗動人嬌媚的風姿。
【其二】
元稹這首詩的一、二句,也給人以超凡絕塵之感。碧山清泉漫流,萬樹桃花掩映,已非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桃花」小家碧玉,樓中麗人定是美豔絕倫的仙姝無疑。置景由遠及近,敷色自淺人深,焦點漸次凸現,爲人物登場設置了懸念及具體環境氛圍。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如果兩者與規定戲劇情景渾融,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絕佳藝術效果。
三、四兩句推出人物,工筆細描閨中「畫眉」故事,對照着筆,角度則從一方眼中寫出,此亦有助於豐富潛在的戲劇因素與人物心理層次。「閒讀道書慵未起」,「道書」不管是致用明道的儒家經籍,或是羽客仙心的方外祕篆,「閒」字傳神地刻畫了心不在焉的可笑情態,是一層深曲對比;「慵」既描述一方眼中的楚楚可憐,又流露無限呵護摯愛深情,是二層深曲對比;風光旖旎的閨房之樂出以如此瀟灑高雅筆致,是三層深曲對比。「水晶簾下看梳頭」也有許多曲折:水晶簾與美人妝,一層;情人眼裏看與被看,又一層;好景不長,水月鏡花,則更深一層。蘇軾《江城子》詞雲:「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同樣以「樂境寫悲哀」,同樣表現對亡妻死生不渝的深長思念,同樣打破並濃縮了時空界限。所不同的是,蘇詞託之以夢,入而即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元詩則沉浸一往情深的回憶,彷彿在銀幕「定格」,癡看而竟不知所以了。水晶簾下看梳頭」感性的神往,都能引導讀者走向真善美詩境,從而具有普遍的道德價值與美學意義。
【其三】
這首詩運用了暗喻的手法,首二句寫著壓的紅羅總是追逐新穎的花樣,就好像別的女子總是一個比一個動人。繡着秦吉了花紋的輕紗染上了迷人的酒麴一樣的嫩色,你不要說紗太薄,因爲只有這樣的紗纔是最好的。正是因爲亡妻韋叢典雅淡泊,賢惠端莊,詩人才把她比作經緯稀疏的紗布纔是最好的,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卻也只有深情者才能才能表現出這種天長地久的真摯。
【其四】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峯,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爲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爲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爲水」、「不是雲」,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裏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爲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
【其五】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春天裏百花齊放,詩人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與自己的妻子,那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春天百花爭奇鬥豔,詩人摘了梨花,不就是因爲自己的妻子不像其她女色,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就好像那潔白的梨花,靜靜地在枝頭綻放。可是,妻子已經過世,滿樹的梨花凋謝了,只剩下綠葉,孤零零地度過殘春。詩人把運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綠葉,抒發了對亡妻的無盡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