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出自 杜荀鶴 的《 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拼音

譯文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 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注釋

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 蓬蒿(pénghāo):兩種野草。 直待:直等到。 凌雲:高聳入雲。 始道:才說。

這首七言絕句借松寫人,託物諷喻,詩中字裏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表達了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裏”——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裏”。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衝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鬥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着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裏”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裏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纔是有識見,纔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樑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遭到的是同樣悲慘的命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刺頭:形容小松樹的針葉挺拔,像刺一樣。
  • 深草裡:小松初生時生長在茂密的草叢中。
  • 蓬蒿:野生的襍草,這裡指小松周圍普通的植物。
  • 淩雲木:形容樹木高大,直指雲霄。
  • 直待:直到。
  • 淩雲始道高:等到小松長高了,人們才說它高。

繙譯

小松樹從小藏身在深深的草叢裡,如今逐漸地從蓬蒿中顯現出來。 那些現在的人們啊,他們不認識這棵將來能直入雲霄的樹木,衹是等到它真的高聳入雲了,才會稱贊它的高大。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小松的成長過程,寓言般地表達了作者對人才成長和識別的感慨。小松初生時竝不顯眼,如同深草裡的尖刺,默默無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生命力和潛力逐漸顯現,就像蓬蒿之間的脫穎而出。詩人借此諷刺了社會上那些目光短淺,衹看眼前,不能識才的人。同時,詩中的“淩雲木”也象征著有遠大抱負和才華的人,他們需要經歷磨礪才能被世人所認可。整首詩語言樸素,意境深遠,寓意深刻。

杜荀鶴

杜荀鶴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石臺縣貢溪鄉杜村)人。晚唐詩人。相傳爲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稱杜十五。幼好學。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授員外郎、知制誥;最後任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恃強胡爲。工於詩,有“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風集》三卷,顧云爲之序,“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