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臥在衙門的書房裏靜聽着竹葉沙沙的響動,總感覺是民間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縣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舉一動就像衙門臥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注釋
衙齋:衙門裏供職官睡覺和住的地方。
蕭蕭:竹枝葉搖動聲。
吾:我們。
曹: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
一枝一葉:一舉一動,也指畫上的枝枝葉葉。
關情:牽動感情。
序
這首詩是鄭板橋(鄭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當時山東受災,飢民無數,百姓的疾苦聲讓鄭燮難以放下。鄭燮日夜爲災民奔波,白天勞頓,晚上思緒萬千,夜不能寐。聽著冷雨敲窗,風吹疏竹,發出蕭蕭之聲,他立刻聯想到百姓集體號寒的怨聲,立刻起身作畫,成就此篇,送予上級,使其了解民間災苦。他又上書請示放賑,打開官倉,救濟百姓。災情嚴重,情況緊急,他來不及等上級批復,毅然決定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因此得罪上級,被罷官。朋友説他糊塗,他寫“難得糊塗”表明自己堅決的態度。
賞析
詩的一、二兩句託物取喩,而三、四兩句暢述胸懷。第一句“衙齋臥聽蕭蕭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裏躺臥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吹動著竹子,蕭蕭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凉凄寒之感。且"蕭蕭"二字表達了作者爲人民著想的胸懷。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聲音産生的聯想。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飢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繫百姓關心百姓的情懷。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旣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爲民解憂的應該是所有的“父母官”應該做的,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詩旣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繫在一起的。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實是十分可貴的,蕭蕭兩字使作者聯想到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表現了作者關心百姓疾苦親民愛民的胸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年伯:古代稱同榜考取的人爲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
- 包大中丞括:即包括,字銀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年間曾任山東佈政使,署理巡撫,故稱“中丞”。
繙譯
在衙門裡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倣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衹是州縣裡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賞析
這首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詩人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同情。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他心系百姓的情懷。後兩句則強調州縣小吏雖官職低微,但同樣應該對百姓的事情高度重眡,躰現了詩人以民爲本的高尚情操。詩中以竹爲媒介,寓意深遠,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鄭燮
淸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之一,字克柔,號理菴,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應科舉爲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進士。授范縣知縣,爲人疏放不羈,日事詩酒。及調濰縣,有政聲。「以歲飢爲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遊。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歎絶。工詩詞,不屑作熟語,詞遠祖辛,近師陳,痛快淋灕,獨樹一幟。善書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寫竹最多,蘭石次之,間有松菊。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絶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絶」。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