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迴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拼音

所属合集

#元曲三百首

譯文

面對着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睏倦遊子思念故家。憶翠袖殷勤勸酒,金盃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 西風蕭蕭人已衰老滿頭白髮,玉蝶愁飛明日黃花,回頭看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隻遠飛的寒鴉。

注釋

九日:農曆九月初九,爲重陽節,中國人素有登高懷鄉習俗。 對青山強整烏紗: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晉桓溫於九月九日在龍山宴客,風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爲意。 歸雁橫秋:南歸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橫排飛行。 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勸酒。化用宋晏幾道《鷓鴣天》詞句“彩袖殷勤捧玉鍾”意。翠袖,此處借指女子或妓女。 金盃錯落:各自舉起酒杯。金盃,黃金酒杯;錯落,參差相雜,一說酒器名。 玉手琵琶:謂歌女彈奏琵琶助興。

《折桂令·九日》是張可久創作的一首元曲。這支令曲以重九遊爲題,抒發了作者暮年的愁懷。作者有意設置一個跌宕片段,回憶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此時人已垂垂老矣,官場傾扎,無力掙扎,斜陽、寒鴉使人感到無限淒涼。

賞析

這首小令既寫“重陽”的美好,更寫了遊子的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遊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遊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 前三句:“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說,面對着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睏倦的遊子思念故家。這是詩人登高時所見之景,“秋”“歸雁”之意象傳出達出睏倦遊子對家的思念。這種感情,正如晉代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所寫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張可久的一生是在時隱時仕、輾轉下僚中度過的。他自己所說的“半紙虛名,萬里修程”(《上小樓·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時,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厭倦官場的傾軋,望着南歸的大雁,內心感到無限惆悵。 接下來,“翠袖殷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三句,詩人由寫眼前景轉爲對昔日生活的回憶,其中“翠袖”“金盃”“玉手”就是詩人憶往昔歡樂生活時濃縮而成的意象。這裏化用了宋代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寫盡了宴客場景的繁華熱鬧。昔日官場生活,翠袖殷勤勸酒,金盃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是多麼熱鬧,這裏用的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之法,與前面的“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凸見詩人此時的孤寂心境。 七八兩句:“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化用了蘇軾的詩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由於添加了“西風白髮”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勝一籌;同時,倒裝加對偶的句式,韻律和諧,也可以看出詩人的匠心。這也是這首曲中的名句,是詩人有感於眼前之景,有思於今非昔比的境況而發出的深沉感慨:西風吹着滿頭白髮,突然省悟到,人終有衰老之時,花亦有凋敗之日,面對已凋謝的黃花,連蜂蝶都要發愁,何況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遊子不要留戀他鄉。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這裏又化用宋詞人秦觀的《滿庭芳》的詩句“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詩人在此以景結情,寫出眼前的淒涼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隻遠飛的寒鴉。這是景語,又是情語;這既是實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寫照。蒼涼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詩人漂泊無依的情懷,倦客之心、思鄉之情溢於筆端。 綜觀全曲,一個“思”字貫穿全篇。詩人由眼前實景寫起,觸景生情,憶往昔歡樂事,更添此刻思鄉之愁,最後,以景結情,回顧漫漫天涯路,抒遲暮思歸之情。語言清麗,對仗工整,特別是巧妙地引前人詩詞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蘊藉之美,堪稱元散曲中的精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折桂令:曲牌名。
  • 九日:指辳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 強整:勉強整理。
  • 烏紗:指官帽。
  • 翠袖:指代女子。
  • 金盃錯落:酒盃交錯擺放。
  • 明日黃花:多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黃(huáng)。

繙譯

麪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帽。歸雁橫越鞦空,疲倦的遊子思唸起家鄕。歌女們殷勤勸酒,酒盃交錯,還有那彈著琵琶的玉手。人已漸漸老去,又逢西風刮起滿頭白發,蝴蝶也發愁明日就會變成殘花。廻首望曏那遙遠的天涯,衹見一抹斜陽,幾衹寒鴉。

賞析

這首曲子開頭通過描繪麪對青山整理烏紗帽的情景,表現出一種無奈之意。歸雁和倦客思家點明了遊子的思鄕之情。中間部分描寫了宴蓆上的熱閙場景,與下文的老去和愁緒形成鮮明對比。“人老去西風白發”寫出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無常,“蝶愁來明日黃花”則加深了這種悲歎。最後以天涯、斜陽、寒鴉等景象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烘托出孤獨和傷感。整曲意境深遠,情感深沉,以重陽節爲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時光、人生和故鄕的感慨與思唸。

張可久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