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欄干倚遍,愁來天不管。

出自 朱淑真 的《 謁金門 · 其一春半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閒倚遍,愁來天不管。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
拼音

所属合集

#謁金門

譯文

春光已匆匆過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將要逝去。整日斜倚欄杆,徘徊眺望,傷春逝去的愁怨,襲上心頭,天也無法幫助擺脫。 風和日暖,在這麼好的春光,獨自倚靠斜欄旁,還不如那雙雙對對的鶯燕。院裏落滿了殘花,垂下幕簾呆在屋裏,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邊,思戀的人遠在天邊處,令人悲腸欲斷。

注釋

謁金門:原爲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雙調,仄韻四十五字。代表作有馮延巳的《謁金門·風乍起》李好古的《謁金門·花過雨》等。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樂》中:「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此情無限:即春愁無限。 十二闌干:指十二曲欄杆。語出李商隱《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闌干」。 輸與:比不上、還不如。 芳草:在古代詩詞中,多象徵所思念的人。

《謁金門·春半》是南宋詩人朱淑真創作的一首寫閨中春愁的小詞。上闋寫仲春時節,眼前景色,觸目生愁。雖「十二欄干倚遍」,也無法排遣春愁。下闋寫閨中人在這風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懷念的人,不禁愁緒萬端,感到還不如成雙成對的鳥兒,因此不願再看見滿院落花和斷腸芳草。通篇哀婉細膩,愁思無限。

賞析

這是一首寫春愁閨怨的詞,詞中作者抒發因所嫁非偶而婚後日日思念意中人卻無法相見的痛苦之情。 開端兩句:「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通過女主人公的視覺和對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無限傷感之情。「此情」指的是什麼,這裏並未明說,從詞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來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獨苦悶;是惜春傷懷,嘆年華消逝。「無限」二字,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明作者此時憂鬱心情的濃重,大好春色處處都觸發她的憂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隱憂永無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 接着,作者用行爲描寫形象地表現了她的愁緒:「十二闌干閒倚遍,愁來天不管。」古詞曾有「倚遍闌干十二樓」之句與此近似。此句寫女主人公愁懷難遣、百無聊賴、無所棲息的情態。「遍」字,寫出呆留時間之長。「閒」字,看來顯得輕鬆,實則用意深重,這正表現了作者終日無逅、時時被愁情困鎖不得稍脫的心境。她因無法排遣愁緒,只得發出「愁來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寫得新穎奇特,天,本無知覺,無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卻責怪天不管她的憂愁,這是因憂傷至極而發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憐的絕望心聲。 剝削階級社會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詩·鄘風·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寫的是一個女子愛上一個青年,她的母親卻強迫她給另一個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喚天,希望能諒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雖也有戀人,但她卻不能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給一個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個女子更強烈、更深沉。 過闋,具體寫對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大好春光,風和日暖,本應爲成雙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憂傷而無心賞玩,全都白白地送給了鶯燕,這既表現出對鶯燕的羨妒,又僅映了現實的殘酷無情,說得很悽苦。鶯鶯、燕燕,雙字疊用,並非是爲了湊成雙數,而是暗示它們成雙成對,以反襯自己單身隻影,人不如鳥,委婉曲折地表現孤棲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詩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寫道:「鶯鶯燕燕休相笑,試與單棲各自知!」造語雖異,立意卻同。 末兩句進一步表現作者的情思:「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它不但與開頭兩句相照應,而且隱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詩中說:「故人何處草空碧,撩亂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斷腸芳草連天碧,春不歸來夢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遠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爲之「斷腸」。全詞至此結束,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情思繾綣,蕩氣迴腸,在讀者腦海裏留下一個凝眸遠方、憂傷不能自己的思婦形象。這與晏殊的「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脣》),詞意相同,但朱淑真寫得隱晦,而晏、李說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處」,這是因爲晏殊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李清照思念丈夫爲人情所不能非議,故他們沒有顧忌。而朱淑真婚後思念情人則被視爲非法,故難以明言。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謁(yè)金門:詞牌名。
  • 十二欄干:欄杆很多,這裏指的是曲折的欄杆。通指多處欄杆。
  • 輸與:比不上,還不如。

翻譯

春天已過了一半,映入眼簾的景色讓我心中的愁情無限。把曲折的欄杆一處處都倚遍了,可是憂愁來襲時上天卻不理會。 正好是風和日暖的好天氣,卻比不上那鶯鶯燕燕能成雙成對。滿院子的落花無人打掃,簾子也懶得捲起,望向那遙遠的地方,芳草萋萋,令人肝腸寸斷。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主人公對春光的感觸,春已過半,觸景生情,愁緒滿懷,即便倚遍欄杆,也無人理會這份愁苦。下闋描繪了風和日暖的美好景象,然而自己卻形單影隻,比不上成雙成對的鶯燕,滿院的落花更增添了憂傷,而那遙遠的芳草也讓人感到斷腸般的痛苦。整首詞通過自然景色的描寫,烘托出主人公的孤獨寂寞和愁苦之情,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詞中的語言簡潔明快,情感表達真摯細膩,將女子的哀怨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朱淑真

朱淑真

朱淑真,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海寧(今屬浙江)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 生於仕宦之家。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是劫後餘篇。 ► 3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