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後長松。 十年種木,一年種穀,都付兒童。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拼音

所属合集

#人月圓

譯文

重重疊疊的山峯隔斷了繁華喧鬧的都市生活,更覺得年豐人壽在我們這個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跡罕至之所,那裏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綠的山峯,還有屋後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種植那十年成材的樹木,耕作那一年收穫的穀物,都交給那些年輕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來,欣賞那將落的明月;醉飽之後,充分享受那山間的清風拂面而過。

注釋

人月圓:黃鐘調曲牌名。 重岡:重重疊疊的山岡。 紅塵:這裏指繁華的社會。 要就:要去的地方。 遠岫:遠山。

《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描寫與塵世隔絕的鄉村隱居生活。曲中流露出,主人公雖然人在山村,遠離紅塵,但內心並未完全超然。 第一句「重岡已隔紅塵斷」,就表明他深知塵世的艱辛,曾經歷過塵世的坎坷。如今一切都被隔在山的那邊了。他已經選擇了與世無爭的鄉居生活,決意飽覽山村美景,做一個超凡的人。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對山林間悠然自得的生活,沒有任何一字提及詩人對當時的元朝暴政的不滿之情。但細細咀嚼,又字字句句語含沉痛,蘊藏着對暴政的不滿之意。雖不言情,但通過寫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滿了詩人悲憤之情,情深意摯,可謂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整首小令的上半闋,寫他爲什麼要「卜居外家東園」。「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後長松。」這就是詩認爲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詩人心中嚮往的優美的幽居佳境。下半闋寫移居新環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總要吃飯穿衣,作爲平民種木、種穀之類的事,不幹是不行的。而他年事已高,不宜體力勞動,所以「十年種木,一年種穀」的體力勞動,全都交付給子女去幹。而自己呢?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這是詩人晚年的生活寫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重岡:重重曡曡的山岡。
  • 紅塵:指人世間。
  • (xiù):山。

繙譯

重重曡曡的山岡已經將塵世隔斷,村落又迎來了豐收的年景。移居到這裡是想要接近,窗外那遠処的青山,房捨後的高大青松。十年裡種植樹木,一年裡種植穀物,都交給孩子們去做。老夫我衹有,醒來時看到那明亮的月亮,醉酒後感受那清新的風。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種遠離塵囂、甯靜質樸的田園生活。上片著重描寫居住環境,重岡相隔,年豐人和,凸顯出此地的清幽與甯靜。“窗中遠岫,捨後長松”更是增添了一份高遠和蒼勁的意境。下片描述了作者將辳事交付給兒童,而自己則醉心於自然之景,躰現出一種閑適和超脫的心態。全詞語言簡潔明快,意境清新優美,表達了作者對歸隱生活的喜愛和對自然的曏往之情。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