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出自 王建 的《 宮詞一百首(其九十)
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拼音

所属合集

#桃花

詩一開始就展開具體形象的畫面:宮中,一箇暮春的清晨,宮女徘徊於桃樹下,看看“樹頭”,花朵越來越稀;“樹底”則滿地“殘紅”。這景象使她們感到惆悵,於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邊拾,一邊怨,怨東風的薄情,嘆桃花的薄命……。在古典詩歌中,傷春惜花,常與年華逝去,或受到摧殘聯繫在一起的。如“洛陽女兒好顔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宮人的惜花恨風,衹是自覺不自覺地移情於物罷了,也隱含著對自身薄命的嗟傷。 詩上下聯間有一箇轉折。從“覓殘紅”突然想到“桃花貪結子”,意境進了一層。《詩經·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用桃花結子來暗示女子出嫁,此詩“桃花貪結子”一樣具強烈的暗示性。桃花結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樣。然而封建時代的宮女,連開花結子的桃花都不如,寫“桃花貪結子”,就深深暗示出宮女難言的隱衷和痛苦。 到這裏,讀者會感到宮女惜花的心情漸漸消逝,代之以另一種情緒,這就是羨花、乃至妒花了。從惜花恨風到羨花妒花,是詩情的轉折,也就是“在委曲深 摯中別有頓挫”(《石洲詩話》)。這一頓挫,使詩情發生跳躍,意境爲之深化。如果説僅僅從惜花恨風,讀者還難以分辨宮女之怨與洛陽女兒之怨的不同;那麽,這羨花妒花的情緒,就把二者完全區別開來,寫出了人物感情的個性,賦與形象以深度與厚度了。同時,這一轉折又合乎生活邏輯,過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風吹散、吹落,引起宮女們的憐惜和怨恨,她們把桃花比爲自己,同有一種淪落之感;但桃花凋謝了會結出甘美的果實來,這又自然勾起宮女的羨艷、妒嫉了。但詩人的運筆不這樣直截表達,卻説是桃花因“貪”結子而自願凋謝,花謝幷非“五更風”掃落之過。措詞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結子的自由,也就是突出了宮女命運的大可怨恨。此詩就生動形象地通過宮女的思想活動的景物化,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反人道的現實。 王建《宮詞》以白描見長,語言平易清新。此詩近於口語,幷適當運用重疊修辭,念來琅琅上口,具有民歌風調。尤其因爲在明快中見委曲,於流利中寓頓挫,便成爲宮詞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殘紅:凋殘的花,落花。

翻譯

在樹的枝頭和樹的底下尋找那凋零的紅花,一片向西飛去一片向東飛去。本來是桃花貪戀結果子,卻錯讓人們埋怨五更的風。

賞析

這首詩語言質樸自然,卻又別有意味。詩中通過描寫尋覓殘紅的場景,體現出一種淡淡的傷春之情。「樹頭樹底覓殘紅」生動地描繪出尋覓落花的細緻動作。「自是桃花貪結子」一句,詩人將桃花結子與殘紅飄落聯繫起來,賦予了桃花一種人的「貪慾」,角度新奇。最後說人們錯怪了五更的風,委婉地表達了自然規律不可違背的感慨。全詩意境清新,雖寫殘紅飄落,卻不給人以頹廢之感,反而有一種獨特的美感。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爲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爲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爲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