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材大,或難爲用。象以有齒,卒焚其身。

出自 辛文房 的《 唐才子傳 · 陳子昂
子昂,字伯玉,梓州人。開耀二年許旦榜進士。初,年十八時,未知書,以富家子,任俠尚氣弋博,後入鄉校感悔,即於州東南金華山觀讀書,痛自修飭,精窮墳典,耽愛黃、老、《易》象。光宅元年,詣闕上書,諫靈駕入京。 武后召見,奇其才,遂拜麟臺正字,令雲:"地籍英華,文稱煒曄。"累遷拾遺。聖歷初,解官歸。會父喪,廬冢次。 縣令段簡貪殘,聞其富,造詐誣子昂,脅取賂二十萬緡,猶薄之,遂送獄。子昂自筮封,驚曰:"天命不佑,吾殆窮乎!"果死獄中,年四十三。 子昂貌柔雅,爲性褊躁,輕財好施,篤朋友之義。與遊英俊,多秉鈞衡。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 初,爲《感遇詩》三十章,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爲海內文宗。"由是知名,凡所著論,世以爲法,詩調尤工。 嘗勸後興明堂、太學,以調元氣。柳公權評曰:"能極著述,克備比興,唐興以來,子昂而已。"有集十卷,今傳。嗚呼!古來材大,或難爲用。象以有齒,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謂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無特別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陳子昂,字伯玉,是梓州人。在開耀二年許旦那榜中進士。起初,在十八歲時,還不懂得讀書,身爲富家子弟,憑藉行俠仗義崇尚氣節熱衷於遊獵賭博,後來進入鄉學後有所感觸而悔悟,就在州的東南面的金華山道觀中讀書,痛心並自我整飭,精心鑽研典籍,沉溺於黃帝、老子的學說和《易經》的圖象。光宅元年,到朝廷去上書,勸諫皇帝靈柩入京。武則天召見他,驚異於他的才能,就授任他爲麟臺正字,下令說:「這人天資傑出,文章光彩照人。」多次升遷擔任拾遺。聖歷初年,卸職回家。正碰上父親去世,在墳旁築廬守喪。縣令段簡貪婪兇殘,聽說他富有,設計捏造罪名誣陷陳子昂,威脅索取二十萬緡錢,還嫌少,就把他送進監獄。陳子昂自己占卜封象,驚訝地說:「上天不保佑,我大概要走到盡頭了!」果然死在獄中,終年四十三歲。陳子昂相貌溫和文雅,性情卻狹隘急躁,輕視錢財喜好施捨,篤守朋友間的情義。和他交往的傑出人士,很多掌管重要權柄。唐朝興起,文章承接徐陵、庾信的餘風,天下都推崇效仿,陳子昂纔開始使文風變得雅正。起初,作了《感遇詩》三十章,王適看到後驚歎說:「這個人一定會成爲天下文宗。」從此出名,凡是他所著的論述,世人都當作準則,他詩歌的格調尤其精巧。他曾勸說武則天興建明堂、太學,來調整國家的元氣。柳公權評論說:「(他)能夠盡情地著述,完全具備比興手法,唐朝興起以來,只有陳子昂而已。」有文集十卷,流傳至今。哎呀!自古以來有大才能的人,有的難以被任用。大象因爲有牙齒,最終自身被焚燒。確實如此啊,說的就是陳子昂啊!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是對唐代詩人陳子昂生平事蹟的記載。描述了他從一個富家子行俠好賭到悔悟讀書,展現出其轉變與進取精神。他因才華而受到武則天賞識。但不幸的是遭貪婪縣令誣陷,最終冤死獄中,令人惋惜。他的相貌與性格形成一定對比。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被肯定,其作品對文風轉變有重要意義,《感遇詩》令其知名,他的著作和詩歌格調都備受推崇。最後通過柳公權的評價強調了陳子昂在唐朝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整體上生動地呈現了陳子昂的一生及其在文學領域的突出貢獻。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與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職。此書成於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二百七十八篇,傳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計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許多詩人在舊史中無傳可稽,辛氏廣採資料,“遊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傳·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記載詩人登進士第年等,十分可貴;“傳後附以論,多掎摭詩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藝林”(《四庫全書總目》)。辛氏雖爲衆多的唐代詩人立傳,而其主旨卻似乎在因人而品詩,重點在標其詩格,而不在考敘行跡,所以其中敘述詩人生平部分,雜採文集、筆記、小說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鑑辨,史實的疏誤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詩文,或採擇前人舊評,或在前人舊評基礎上有所增飾,或自出新意,品評詩歌,則頗具啓發性。所以,“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但它畢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詩人傳記,故歷來爲研究者所重視。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