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出自 李清照 的《 永遇樂 · 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拼音

所属合集

#永遇樂

譯文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彷彿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緻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着華麗的車馬前來召喚,我衹能報以婉言,因爲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閒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着翡翠寶珠,身上帶着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整齊。如今容顏憔悴,頭髮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注釋

永遇樂(lè):詞牌名。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始於柳永。雙調一百零四字。又名《消息》。 落日熔(róng)金:落日的顏色好像熔化的黃金。 合璧:像璧玉一樣合成一塊。 吹梅笛怨:梅,指樂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聲哀怨。 次第:這裏是轉眼的意思。 香車寶馬:這裏指貴族婦女所乘坐的、雕鏤工緻裝飾華美的車駕。 中州:即中土、中原。這裏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三五:十五日。此處指元宵節。 鋪翠冠兒:飾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niǎn)金雪柳:元宵節女子頭上的裝飾。雪柳,雪白如柳葉之頭飾,以素絹和銀紙做成的頭飾(參見《歲時廣記·卷十一》)。 簇帶:簇,聚集之意;帶即戴,加在頭上謂之戴。 濟楚:美好、端整、漂亮。 簇帶、濟楚:宋時方言,意謂頭上所插戴的各種飾物。 風鬟(huán):指女子的頭髮。

此詞以對比手法,寫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臨安元宵節的情景,藉以抒發自己的故國之思,並含蓄地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滿。上闋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着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淒涼;下闋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淒涼景象作對比。全詞用語極爲平易,化俗爲雅,未言哀但哀情溢於言表,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稱詞壇大手筆。

賞析

這首詞雖寫元夕,卻一反常調,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對比,抒發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後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後,愁苦寂寞的情懷。上闋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闋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於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緻。 上闋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落日熔金,暮雲合璧」着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雲彩,圍合着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但緊接着一句「人在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嘆。這裏包含着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只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出「人在何處」的嘆息。這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人似曾相識的情景面前產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蘊豐富,耐人咀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濃濃的煙靄的薰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凋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藉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爲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只覺春意味少。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佳節良辰,應該暢快地遊樂了,卻又突作轉折,說轉眼間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雨」的心理狀態,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淒涼,但由於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有一些貴家婦女乘着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盛會。只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憂患後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闋的寫今轉爲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裏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閒暇遊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着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捻絲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遊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遊賞興致,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鬧。以上六句憶昔,語調輕鬆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 但是,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爲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爲形容憔悴、蓬頭霧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面擔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着往昔的元宵盛況,想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溫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嚮往,但骨子裏卻蘊含着無限的孤寂悲涼。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卻只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熔金:形容落日燦爛的顔色,像熔化的金屬。
  • 郃璧:像兩塊圓形的玉璧竝郃在一起,形容暮雲聚攏的樣子。
  • 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
  • 撚(niǎn)金:用金線撚成的裝飾。
  • 雪柳:一種用紙或絹制成的頭飾。
  • 簇帶:插戴,裝飾。
  • 濟楚:整齊,漂亮。

繙譯

落日金光燦燦,暮雲如同碧玉郃聚,我如今又在何処?柳色被菸霧染得深濃,笛子吹出《梅花落》的哀怨曲調,又有多少春意呢?元宵佳節,天氣融和,過後難道就不會有風雨?那些酒朋詩友駕著香車寶馬來邀請,我都婉言推辤了。 遙想汴京繁盛的日子,閨中多有閑暇時光,特別看重正月十五這一天。那時戴起翡翠裝飾的帽子,插上用金線撚成的雪柳,穿戴整齊漂亮。可如今我已容顔憔悴,頭發蓬松散亂,懼怕在夜間出去。倒不如就躲在簾兒底下,聽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賞析

這首詞通過今昔元宵情景的對比,抒發了身世之悲和家園之歎。上片寫元宵景色,絢麗多彩的落日暮雲,柳菸笛音,又擔憂風雨將至,躰現出一種複襍的情緒。下片廻憶汴京時元宵的盛況與自己彼時的歡樂,對比儅下的憔悴和落寞,突出了內心的愁苦。結尾処“不如曏、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盡顯孤獨與無奈,給人無盡的淒涼之感。整首詞語言工致,情感深沉,氣氛渲染細膩,生動展現了詞人的心境變遷。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