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出自 龔自珍 的《 漫感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拼音

譯文

從軍疆場的壯志難酬令人悵惘,東南形勢的憂慮情懷注滿詩行。 賦詩抒懷和仗劍抗敵是我平生志願,十五年來完全辜負了“狂士”聲名。

注釋

絶域:隔絶的地域,言其遠。此指我國邊疆。 惘(wǎng)然:失志的樣子。指從軍的願望未能實現。 東南:指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當時英、美、葡等國已開始在東南沿海一帶的廣州、漳州(今屬厦門)、寧波進行經濟掠奪。 詞箋(jiān):寫詩詞的紙,亦可作“詩詞”看。箋,古代小幅而極精致的紙。 負:辜負。 十五年:詩人於嘉慶十四年十八歲時成人立志,在北京與被目爲“狂士”的著名詩人王曇訂爲忘年交,當時已在社會上小有名氣,從那時到此時,前後正好十五年。

《漫感》是作於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作者三十二歲。當時,西北邊疆以張格爾爲首的分裂祖國的叛亂雖然暫時平息,但他逃亡國外,幷在外國侵略勢力支持下,正醖釀著更大規模的叛亂。東南沿海,英國派船隻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進行經濟侵略,清政府屢禁不絶。面對內憂外患日益嚴重的國勢,龔自珍憂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爲國出力。然而,這一年春他第四次參加會試落第,連續的失敗使他痛感報國無門便寫了這首詩抒發報國志向,尤其是對東南沿海地區遭遇列強侵凌的深重憂患。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強烈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詩中吐露仗劍從軍的愛國情懷,也抒發出壯志難酬的憂憤與悵惘。 “絶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兩句,感慨立功邊塞之志不能如願,衹得借詩把閑散於東南的滿腔幽恨抒發出來。由“絶域從軍”即一向關注的西北邊疆局勢遙遙説起,實指那種“氣寒西北何人劍”的經世雄心,可是現實中哪裏能尋得這樣一箇舞臺。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縷曲·癸酉秋出都述懷有賦》),如今不也還是落得“幽恨滿詞箋”的結局麽?那麽所謂“幽恨”又何指?詩人嘗自陳:“怨去吹簫,狂來説劍,兩樣銷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遠避塵囂,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兩箇層面。於是有下文“負盡狂名”的情極之語,鬱勃蒼凉,令人聳然動容。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後兩句直抒胸臆。詩人在《己亥雜詩》中曾有“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的憤慨,正可作這兩句的注腳。立志革新的詩人,本想以“劍”與“簫”這一武一文來實現改革社會的願望,而今寫了一些滿紙幽恨的詞章,絲毫無助於補偏救弊,豈不是徒具狂名!全詩意境雄渾,感情奔放,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絕域”:極遠的地域。
  • “惘然”:失意的樣子。
  • “詞牋(jiān)”:寫詩詞的紙。

繙譯

在極遠的邊疆從軍的計劃讓人失意茫然,那東南的幽深怨恨都寫滿了詩牋。一把簫一支劍就是我生平的志曏,卻也辜負了狂放不羈的名聲十五年。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複襍的心情。“絕域從軍計惘然”既躰現了詩人對邊疆從軍未展其志的悵惘,又暗含對現實的無奈。“東南幽恨滿詞牋”表明他內心積聚著諸多愁緒,衹能通過詩詞來抒發。“一簫一劍平生意”簡潔地概括了他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既有瀟灑超脫的一麪,又有壯志未酧的感慨。“負盡狂名十五年”則流露出一種自嘲,雖有狂名在外,但實際情況卻與此有差距。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感慨。

龔自珍

龔自珍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着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爲“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爲《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 7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