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雲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被貶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記節氣時序的變遷,忽然驚喜地發現豔麗的春光全都凝結到小桃枝上。我雖然而今被貶到天涯海角這淒涼之地,但還記得當年繁華盛世時的京城風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瀉出瓊玉般的銀輝,月色下的宮殿如水晶般晶瑩五色祥雲樓頂飛揚。分明是做了一場繁華美夢,回首東風淚滿衣衫。
注釋
建康:即今南京市。
上元:指元宵節。
那:也寫作「哪」。
歲序:歲時的順序,歲月。
小桃:初春開花的一種桃樹。
悲涼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水晶宮殿:用水晶裝飾的宮殿,形容極其豪華輝煌,泛指宋汴京宮殿。
五雲:王色瑞雲,多指吉祥徵兆,代指皇帝所在地。
華胥(xū)夢:指夢境。
序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是南宋詞人趙鼎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寫作者被貶南京淒涼之地感嘆時光的易遺,下闋寫作者回憶昔日京都的繁華往事之悲。全詞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和亡國的悲哀,情感沉鬱、感人至深。
賞析
上闋「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詞人起首即發出感嘆,如今身在異地,竟不知時光節序轉換得如此之快,等到驚覺時,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小桃」是桃樹的一個品種,在上元節前後開花,由此呼應詞題中所言時令。不知不覺又是一年,而在過去的一年中,故土淪亡,自己四處漂泊,此時回望,真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恨。
詞人此時身處都城建康,卻懷着深深的羈旅悲涼情懷,這不僅是因爲他離開了故鄉,更因爲他從此再難回到故鄉。半壁江山已淪入他手,這個不容否認的事實逼得詞人發出「天涯海角悲涼地」的憂悽之語。北宋汴京與南宋建康在地理位置上遠遠稱不上「天涯海角」,但江山易主的劇變,以及戰火延綿。有家不得歸的事實,使詞人感覺兩者的距離有如天涯海角。
「記得當年全盛時」一句,是作者面對建康上元節時的淒涼景況而生出對過去的懷戀。「記得當年」,回憶北宋過往繁華。詞人遙想當年,汴京的上元節是多麼盛大熱鬧,「全盛時」三字,言辭精煉,感情激越,彷彿記憶中的繁華盛景正洶涌而來,噴薄而出。
下闋則具體講述「全盛時」的景象,但詞人卻並不堆金砌玉,而是以「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雲飛」這樣清空虛渺的意象,暗示當時汴京城的旖旎風情。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宮殿晶瑩剔透,飛雲絢麗美好,如此美的景緻,最終仍是被鐵蹄踏碎,一夢成空,令人「回首淚滿衣」。
末句「東風」呼應起首「小桃枝」,使詞意密合。「分明一覺華胥夢」中「分明」二字,表現出詞人夢醒後的清醒,以及意識到這種清醒之後的悲哀。詞作開端「那知」、「忽驚」,即流露出如夢初醒的意味。及至一句「記得當年」,又使詞人沉浸入過往的「夢境」之中。最後,又因意識到家國殘破而從夢中驚醒,不由得淚溼衣襟,難以自已。可見,「夢」在這首詞中包含有多層蘊意,既表示詞人個人的感情歸宿,也用以比喻國破家亡、繁華如夢的蒼涼情懷。
詞中還運用了回憶對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夢中之歡樂,對比現實之悲哀。這種藝術手法衝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泄,恣意揮寫,哀而不傷,剛健深摯,與一般婉約詞、豪放詞均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