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裏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裏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髮。
從笛聲裏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著出征將士的骨頭。
中原一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説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
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眾在流淚!
注釋
關山月:樂府舊題,《樂府解題》云「《關山月》,傷離別也」。
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爲十五年。
邊:邊防,邊境。
朱門:紅漆大門,藉指豪門貴族。
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
按:擊節拍。
廄(jiù):馬棚。
肥死:馬棚裏的馬不用,漸漸死去。
弓斷弦:弓很久不用,綳的弦都斷了。
戍樓: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
刁斗: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笛裏: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沙頭:邊塞沙漠之地。
征人:出征戍守邊塞的戰士。
逆胡傳子孫:指金人長期佔領中原。金自太宗完顔晟進佔中原,至此時已有四世,故云傳子孫。又可理解爲南宋當今君臣不思恢復。將它留給後代去處理。
遺民:指金國佔領下的中原百姓。
恢復:恢復中原故土。
序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於陸遊罷官閑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箇場景融成一箇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髮、征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
賞析
《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遊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於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構建了多重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文本。
從宏觀結構上看,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相應的在內容上也分爲三箇層次。這三箇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爲全詩的結構框架。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官員,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箇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揭露和抨擊了當權者衹顧縱情聲色,偷得一己安寧而置兵民痛苦於雲外的腐敗投降政治。
第一段: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詩人先以「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總領全詩,與下文的諸種場景形成直接的因果關係。詩的開始「和戎」句謂本應衹是暫時權宜之計的和戎,卻一忽而過十五年,有批評之意;將軍能戰而不戰,「空」字質疑的語氣很重。繼以「朱門沉沉按歌舞」和「廄馬肥死弓斷弦」這兩箇典型情景爲著眼點,進行對比。一邊是深宅大院裏歌舞昇平;一邊是馬棚裏戰馬肥死,武庫中弓弦霉斷。「朱門」句指朝廷的權臣、重臣已經忘懷了國土淪陷的現狀,「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寫出重臣不以國家爲重,唯知作樂的情形。「廄馬」句寫英雄無用武之地寫得很沉痛。這種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終日醉生夢死,荒淫腐化,導致邊防武備一片荒廢的現狀。這説明他們早已忘卻國恥。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復國的偉大詩人陸遊,面對統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強烈的憤慨之情如萬丈烈火,噴涌而出。
這因爲南宋統治集團衹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朱門」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麽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麽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第二段: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在這和戎詔下的十五年中,邊關沒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練,沒有驚心動魄的流血戰事,一切歸於風平浪靜,相安無事。在這裏,詩人把比較的著眼點聚焦於尙存者和死難者的命運和價値。對於尙存者來説,由於有最高統治者的「和戎詔」,多少年來,他們無所事事,衹有以陣陣刁斗聲送走一輪又一輪的明月,衹有把自己的心事寄託於幽咽的笛聲中,每天都在這種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發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三十歲左右參軍的壯士現在都已經白髮蒼蒼了。
一箇「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壯士心」,寫得何等赤誠,一箇反問句,顯得多麽無奈!在這急促催月的刁斗聲中,在這如怨如泣的笛聲中,隱含了壯士們盼望殺敵立功,盡快結束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早日回歸久別的家園的迫切心情,但這種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説存活者還可以有一絲幻想,那麽對於死難者來説呢?「沙頭空照征人骨」,一箇「空」字,説明了戰士們殺敵和歸鄉的諸種願望,將隨著老死邊關、化做暴露於野的白骨而最終落空,也説明了他們的獻出的靑春與生命毫無價値。
詩歌忌重字,這句詩卻與前面的「將軍不戰空臨邊」復用「空」字,看似敗筆的兩箇字卻正好將「將軍」「征人」的生活命運構成了鮮明對比。生者無聊幽怨,死者暴屍沙場,生與死的對照畫面揭示了戰士的悲劇命運,反映了戰士的滿腔悲憤,字裏行間,飽含著詩人對和戎路綫的無聲控訴和對邊關戰士的深切同情。「空照」、「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後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
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主要描繪中原遺民含淚盼望復國的畫面。「中原干戈古亦聞」,詩人首先展現了一幅遙遠浩瀚的歷史背景圖: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箇硝煙彌漫的戰場,古代中華兒女爲了抵御外辱,曾經在這裏浴血奮戰。詩人此句用意深刻:這一句上與開頭的「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的現狀遙相對照,形成古今對比的情景,藉古諷今;下與「豈有逆胡傳子孫」形成對比,詩人用了一箇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表達了對和戎政策的無比憤慨之情。
緊接著,「逆胡傳子孫」和「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構成一幅對比鮮明的情景:一邊是佔領中原的女眞人在這裏子孫成群,其樂融融,準備落地生根;另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淚,盼望統一,這兩箇情景兩相對照,又融爲一體。這幅圖景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陸遊的另外兩句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凉有感》)中原淪陷地區,胡人的盛囂塵上和遺民的痛苦凄慘,無不揭示了「和戎詔」的巨大禍害,展現了遺民的復國願望。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够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衹好空望著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此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雖然旣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綫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爲下詔和戎,將軍纔不戰空臨邊,戰士纔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纔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讎恨,正因爲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纔説《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遊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遊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爲他壯志未酬的憤懣。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陸游
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務觀,號放翁。陸陶山孫,陸宰子。少有文名。年十二能詩文,以蔭補登仕郎。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兩浙轉運司鎖廳試第一,以秦檜孫塤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禮部試,主司復置前列,因論恢復,爲檜黜落。檜死,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始爲福州寧德主簿(清乾隆《寧德縣志·卷三》)。紹興三十年(1160年),力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八十五》)。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大理寺司直(《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九十一》)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十九》)。因論龍大淵、曾純甫招權植黨,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1165年),改通判隆興府,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説張魏公用兵論罷。乾道六年(1170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十三·入蜀記》)。乾道八年(1172年),應王公明辟,爲四川宣撫使幹辦公事。其後曾攝通判蜀州,知嘉州、榮州。淳熙二年(1175年),范石湖帥蜀,爲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渭南文集·卷十四·范待制詩集序》)。淳熙三年(1176年),被劾攝知嘉州時燕飲頹放,罷職奉祠,因自號放翁。淳熙五年(1178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監(《省齋文稿·卷七·送陸務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淳熙六年(1179年),改提舉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十八·撫州廣壽禪院經藏記》)。以奏發粟賑濟灾民,被劾奉祠。淳熙十三年(1186年),起知嚴州(淳熙《嚴州圖經·卷一》)。淳熙十五年(1188年),召除軍器少監。宋光宗即位,遷禮部郎中兼實録院檢討官,未幾,復被劾免(《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十二·五十四》)。閑居十餘年。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詔同修國史,實録院同修撰,兼祕書監(《南宋館閣續録·卷九》)。嘉泰三年(1203年),寶謨閣待制致仕。開禧三年(1207年),進爵渭南縣伯。嘉定二年(1210年)卒,年八十五。放翁畢生主張抗金,收復失地。與尤遂初、楊誠齋、范石湖並稱爲「南渡後四大家」。工詩、詞、散文,亦長於史學,著作繁富。今存詩九千餘首,其詩內容極爲豐富,風格雄渾豪放,多沈鬱頓挫,感激豪宕之作,亦不乏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及詩篇,但亦富氣吞殘虜之概。楊升菴謂「放翁辭,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著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南唐書》、《老學菴筆記》等。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陸游傳》。
► 93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