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清曉風冷,天曙江晃爽。

出自 南北朝何遜 的《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
露清曉風冷,天曙江晃爽。 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 黯黯連嶂陰,騷騷急沫響。 回楂急礙浪,群飛爭戲廣。 伊餘本羈客,重暌復心賞。 望鄉雖一路,懷歸成二想。 在昔愛名山,自知歡獨往。 情遊乃落魄,得性隨怡養。 年事以蹉跎,生平任浩蕩。 方還讓夷路,誰知羨魚網?
拼音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長江南岸。《水經注·江水三》云:“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經其北,即黃石磯也。……山連延江側,東山偏高,謂之西塞。”《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六》云:“西塞山,(大冶)縣東北九十里,連武昌縣界,孫策擊黃祖、劉毅攻桓玄,皆破之於此山之右。”南府,尚書省之別稱。魏晉以降,尚書省恆在內廷之南,故稱南府,亦稱南省。據《梁書》本傳載,何遜曾爲安西將軍安成王蕭秀參軍事,兼尚書水部郎。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春正月,蕭秀復出爲安西將軍、都督郢司霍三州諸軍事、郢州刺史。郢州治所,即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遜隨府郢州,得入西塞,遂作詩以贈南府同僚。

賞析

此詩前八句極力渲染西塞附近奇麗的山水景觀。早春薄明時節,天氣清冷,晨露沾地,曉風刺面,曙色灑落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忽明忽暗。兩岸山岩聳立,中間江流湍急,讀者從唐代韋應物“勢從千里奔,直入江中斷。嵐橫秋塞雄,地束驚流滿”(《西塞山》)的描寫中,可以想見西塞形勢的險峻和長江一瀉千里的氣勢。白雲從山岩間蒸騰而出,殘月隨波濤而上下搖盪(順便說一下,這裏的“初月”似爲“殘月”之誤。初月者,新月也,而拂曉是看不到新月的。故杜甫《初月》詩云:“微升古塞外,已隱暮雲端。”是在晚而不是曉。衹有在陰曆每月的下旬,黎明時能看到殘月),仰望遠處,重巒疊嶂,晨昏朦影,籠罩在靄靄晨曦之中;俯視腳底,盤渦谷轉,渨灅濆瀑,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小小木筏在驚濤駭浪中顛簸,無數禽鳥在江面上戲遊飛翔。詩人所見完全是一幅驚心動魄的景象。 這種驚心動魄的景象,使詩人思緒翻滾,浮想聯翩。那“回楂急礙浪”的場面,會使他想到險惡的官場;那“群飛侶浴,戲廣浮深”(木華《海賦》)的禽鳥之樂,自然會引起他對“天空任鳥飛”的無限憧憬。何遜是在梁武帝蕭衍疏遠他以後才入安成王幕府的。他覺得混跡官場,羈旅行役,是違揹他的初衷的。這種倦遊欲歸的心情,他在許多詩裏都表白過。如《贈族人秣陵兄弟》云:“遊宦疲年事,來往厭江濱。”《與崔錄事別兼敘攜手》云:“我本倦遊客,心念似懸旌。”在《夕望江橋示蕭諮議楊建康江主簿》詩中更明確表示:“予念返漁樵。”他所心愛的,是遊名山,歸田園。但現在官身不自由,又隨府郢州,回望故鄉,懷歸又成泡影。《詩·小雅·四牡》云:“豈不懷歸,王事靡盬,我心傷悲。”而今年事蹉跎,故交零落,生平落魄,何必戀戀仕途而自縛,不如適性遂志以歸隱。“得性隨怡養”,正是詩人的心願。也是六朝時期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得性”二字,幾乎成了同時人的口頭禪。你看!梁昭明太子蕭統說:“輕蕩遊觀,非予所耽。得性行樂,從好山南。”(《七契》)梁簡文帝蕭綱說:“稟識康歌,昆蟲得性。”(《菩提樹頌》)梁元帝蕭繹說:“既追隨而得性,實燕處而超然。”(《玄覽賦》)對何遜極爲賞識的沈約也說:“草木不夭,昆蟲得性。”(《齊故安陸昭王碑》)任昉在《答何徵君》詩中說得更明白:“散誕羈鞿外,拘束名教裏。得性千乘同,山林無朝市。”這些都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個性自由的一種嚮往。最後兩句更表示了作者欲辭官歸隱的衷曲。“讓夷”,典出《國語·魯語上》:“(臧)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詩人是說:倦遊懷歸雖不能實現,但我的隱衷又有誰能理解呢? 在何遜集中,這首詩算不得上乘之作,因襲的成分較多。它的突出特色是在善於描摹自然景物。陸時雍評曰:“起四語物色詩情,一絲不隔,是爲妙手。”(《古詩鏡·卷二十二》)至於“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兩句,自從被杜甫在《宿江邊閣》詩中化用爲“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以後,更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極力稱讚杜甫的這兩句詩:“何仲言詩,尚在實處摹景。此用前人成句,只換轉一二字間,便覺點睛欲飛。”楊萬里則認爲“出、上二字勝矣”(《誠齋詩話》)。倡導神韻說的王漁洋則稱何詩爲“佳句”,譏杜甫“偷其語”而有“傖氣”,甚至憤憤然曰:“論者乃謂青出於藍,瞽人道黑白,聾者辨宮徵,可笑也。”(《帶經堂詩話·卷二》)其實,何詩寫的是曉景,杜詩寫的是晚景,各臻其妙,似不必妄加軒輊。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南府:尚書省之別稱。
  • 晃爽:明亮清爽。
  • 黯黯:昏暗貌。
  • 騷騷:形容風急。
  • (zhā):水中木筏。
  • (kuí):分離。
  • 蹉跎(cuō tuó):光隂白白地過去。

繙譯

清晨露水清澈天氣寒冷曉風陣陣,天亮時江邊一片明亮清爽。薄雲從山巖邊際飄出,初陞的月亮在波浪之上。層層山巒隂暗連緜,急急的浪沫發出聲響。歸航的木筏在急浪中受阻,群鳥飛翔爭相嬉戯廣濶天空。我原本就是漂泊之客,長久分別後又有了新的感受。望著家鄕雖然衹有一路之遙,心中卻懷著歸去和畱下兩種想法。過去喜愛名山,知道自己喜歡獨自前往。縱情遊覽卻落魄,順應天性隨意怡養性情。年紀已經被虛度,生平任憑性情曠達不羈。剛剛才走上去往蠻夷之地的道路,誰知道又羨慕那捕魚的漁網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西塞江邊清晨的景色以及詩人自身的感受和思考。詩中通過對自然景色如曉風、江水、薄雲、初月、山巒、浪沫等細致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新而又略帶蕭瑟的氛圍。接著詩人抒發自己作爲羈客的感受,麪對家鄕近在咫尺卻又有去畱的矛盾想法,躰現了內心的複襍情緒。對過去愛好和經歷的廻憶,以及對人生虛度和性格隨性的感慨,都展現了一種深沉的思考。最後表達了對未來道路的迷茫和對另一種生活的些許羨慕。整躰意境開濶而又略帶惆悵,語言質樸而富有韻味,反映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人生的獨特感悟。

何遜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蘭陵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梁武帝天監中,起家奉朝請,歷官諸王參軍、記室,兼尚書水部郎,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善詩文,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並重於世,時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炼字。爲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記室集》一卷。 ► 1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