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冷並刀,一派酸風捲怒濤。
秋色冷幷刀,一派酸風捲怒濤。並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皁櫟林中醉射鵰。
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釋
邢州:河北邢臺。
幷刀:古幷州(山西北部)一帶出産的刀具,以鋒利著稱。
一派:一片。
朔風:一作「酸風」,北風;指冬天的風,也指寒風。三國魏·阮籍《詠懷》:「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東晉·謝靈運《歲暮》:「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三河:謂河東、河內、河南,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帶。
三河年少客:指好氣任俠之輩。
荆高:荆指荆軻。高指高漸離,此代指行俠仗義的刺客。
燕趙悲歌:指荆高送別事。韓愈《送董邵南序》:「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
易水:河名,在河北易縣附近。
豫讓:春秋末期晉國人,為智伯家臣。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智伯瑤為趙襄子所滅。豫讓乃易姓埋名,漆身吞炭,數次謀刺趙襄子,不遂,自刎而亡。
豫讓橋:即豫讓隱身伏擊趙襄子之地,在邢臺北,不存。
序
《南鄉子·邢州道上作》是清朝陳維崧的詞,此詞與《點絳脣·夜宿臨洺驛》同時作,亦傷今弔古之意。陳維崧少小生長江南,羅綺金粉,本多頑豔格調。
賞析
陳維崧少小生長江南,羅綺金粉,本多頑豔格調。至身經家國鉅變之後,情懷激盪,於悲壯慷慨的史事最多感觸,屢形於言,且鑄就了《湖海樓詞》的顯著特色。
在「一派朔風捲怒濤」的蕭瑟秋日,詞人與三河豪俠並轡而行,途經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之地,目睹少年們「皁櫟林中醉射鵰」的「粗豪」氣概,不禁回憶起當年荊軻、高漸離、豫讓等悲劇英雄。詞人心底的慷慨蒼涼隨着朔風疾漩而出,與如雪霜鋒交相輝映,奏響激揚勁健的旋律,令人數百年以下讀之,猶覺其生氣虎虎,閃現於字裏行間。「憶昨車聲寒易水」句是一篇詞眼,昔陶潛《詠荊軻》云:「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詞人也正是懷着這種「餘情」踏過豫讓橋的。
此詞與《點絳脣·夜宿臨洺驛》同時作,亦傷今弔古之意。但《點絳脣·夜宿臨洺驛》以感喟歷史風雲爲綱,多悽楚蒼茫;這首詞則雜入身世之悲,多豪邁遒壯。二者對讀,意味尤厚。
清人評價這首詞的下闋時曾說:「不著議論,自令讀者怦怦心動」。作者通過上闋對秋景的描寫和少年騎馬射鵰的英姿描寫,引出對三河一帶歷史人物的追憶。作者對與燕趙相關的幾位歷史人物——荊軻、高漸離、豫讓,都賦予了讚賞之情,表達了對他們的深深敬仰。作者於漂泊中途徑邢州,不由的想起這些慷慨悲歌之士,雖然沒有直接議論,但敘述中寄寓了感其遭遇,慕其義烈的感情,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陳維崧
陳維崧(1625~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詞派領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之子。明熹宗天啓五年(1625年),陳維崧出世,幼時便有文名。十七歲應童子試,被陽羨令何明瑞拔童子試第一。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譽爲“江左三鳳”。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明亡後,科舉不第。弟弟陳宗石入贅於商丘侯方域家,陳維崧亦寓居商丘,與弟同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陳維崧訪冒襄,在水繪庵中的深翠房讀書,冒襄派徐紫雲(雲郎)伴讀。康熙元年(1662年),陳維崧至揚州與王士禎、張養重等修禊紅橋。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官翰林院檢討。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歲。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