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

出自 謝逸 的《 送董元達
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 塞垣苦寒風氣惡,歸來面皺鬚眉斑。 先皇召見延和殿,議論慷慨天開顏。 謗書盈篋不復辯,脫身來看江南山。 長江滾滾蛟龍怒,扁舟此去何當還。 大梁城裏定相見,玉川破屋應數間。
拼音

所属合集

#長江

譯文

讀盡了詩書,你毫無腐儒的酸氣;投筆從戎,躍馬在西北邊關。邊塞的氣候惡劣,寒風凜冽,你回來時,滿面皺紋,鬚眉已斑。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見,你慷慨激昂,縱橫議論,得到了皇上的激賞。可惜誹謗你的人太多,難以置辯,有功難封,你流落到江南,來賞玩這裏的青山。長江滾滾東去,下有蛟龍發怒,掀起波浪;你這次乘着扁舟離去,何時才能回還?日後我們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見,那時你必然還是牢守節操,家中只有破屋數間。

注釋

董元達:不詳。從詩中看,是位立功邊疆的將領。《漫叟詩話》說他“老死布衣”。 酸:寒酸、迂腐。 金城關:金城,地名,在今甘肅蘭州西北,是宋與西夏交界處重要關口。 塞垣:關塞。這裏指西北邊防地帶。 風氣:氣候。 鬚眉:鬍子和眉毛。 先皇:指宋神宗。 延和殿:宋代宮殿名。《宋史·地理志》:“崇政殿後有景福殿,其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宋神宗時,龍圖閣直學士李柬之致仕,神宗特召見他於延和殿。 議論:對人或事物所發表的評論性意見或言論。 天開顏:意思是讓天子龍顏大開。 謗書盈篋:《戰國策·秦策》:“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謗書,誹謗他人的奏章。 大梁:即汴京,今開封。 玉川破屋應數間:唐盧仝,號玉川子。家中貧窮。“破屋數間”,語本韓愈《寄盧仝》:“玉川先生洛城裏,破屋數間而已矣。”

《送董元達》是宋代詩人謝逸送董元達時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董元達是一位立功邊陲的儒將,胸懷韜略,志氣昂揚,由於被人彈劾,解職歸田。謝逸這首詩,對董元達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並且勉勵他永葆高尚節操,表現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

賞析

這首七言古詩是送別之作,古人在送別贈行的詩中,往往寓有勸慰之意,這首詩也不例外。作者的友人董元達,是一位慷慨負氣、傲骨錚錚的志士,作者在激勵他的同時,希望將來有重見之期,並預期彼此都能不改變自己的風格和操守。 開頭四句是詩的第一段。前兩句指出董生雖然愛好讀書,勤奮苦學,但不屑作一般儒生的寒酸、齷齪相,以科舉起家,汲汲於追求功名富貴。而有志從軍,因而早年就躍馬西行,在金城關一帶邊防要地,參加軍旅生活,以圖立功絕域。次兩句是說,董生雖然久在邊疆,但當時西邊的夏國,已與宋朝議和有年,所以未能在戰場上建立功勳。而邊塞苦寒,風霜悽緊,董生在歸來之後,已經鬚眉斑白,面帶皺紋了。這一段表明董生胸懷韜略,志氣非同一般,而未遇時機;壯圖未遂。“先皇召見延和殿”以下四句是詩的第二段。寫董生歸來之後,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見,他在廷對的當兒,議論慷慨,曾使君王爲之開顏(天,指天子),但終以年老,雖然誹謗很多,他也不復置辯。慨然脫身高隱,看山江南,暫且不問世事。這一段表明董生在回到京都以後,雖蒙召見,然而並未獲得重用。 末段四句點明送行之意。前兩句是說,董生南行之後,將越過浪濤滾滾、蛟龍怒吼的長江,作者不知扁舟此去,何時才能歸還。這兩句深寓惜別之意。後兩句的意思是:將來有幸,在大梁城裏定能相見(大梁即汴京)。而玉川子的破屋數間,那時也定然存在。玉川子是唐代詩人盧仝的號,作者藉以自比。玉川子盧仝一生沒有得志,作者也累試不第。除科舉之外,作者也還有其他途徑可以進身,但他並不低聲下氣去求別人的推薦,寧願以布衣終老,所以在這裏也以此勉勵友人,表明將來相見,自己還是那幾間破屋主人,友人也還是那麼一個高傲自負之士。 全詩表達了送別友人的磊落曠達之情,不作臨別涕泣之語,顯得彼此都很有志節,不失自重的貧士身份。

謝逸

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字無逸,號溪堂。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與其從弟謝薖幷稱「臨川二謝」。與饒節、汪革、謝薖幷稱爲「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 曾寫過三百首詠蝶詩,人稱「謝蝴蝶」。 生於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與汪革、謝薖同學於呂希哲,刻苦磨礪,詩文俱佳。兩次應科舉,均不第。然操履峻潔,不附權貴,和謝薖「修身礪行,在崇寧大觀間不爲世俗毫髮污染」(《謝幼盤文集》卷首),一生過著「家貧惟飯豆,肉貴但羨藜」的安貧樂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詩文自娛。在鄉家居,每月召集鄉中賢士聚會一次,共議古人厚德之事,幷抄錄成册,名爲「寬厚會」。其《寄隱士詩》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幾千卷,手校韋編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靑眼,高臥一庵今白頭。襄陽耆舊節獨苦,衹有龐公不入州」。這首詩爲歷代詩論家所贊賞,《竹莊詩話》、《詩林廣記》均稱其爲佳作。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終老於故土,年四十五。 謝逸是五代花間詞派的傳人,所著《溪堂詞》「遠規花間,逼近温韋」 (薛礪若《宋詞通論》) ,雅潔清麗,蘊藉雋妙,在北宋後期的詞壇上自成一家。所著《溪堂詞》,「皆小令,輕倩可人」(明毛晉《跋溪堂詞》),「標致雋永」(《詞統·卷四》),今存詞六十二首。其詞旣具花間之濃艷,又有晏殊、歐陽修之婉柔,長於寫景,風格輕倩飄逸。 其詩風格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相似,清新幽折,時人稱之爲「江西謝康樂」。其文似漢朝劉向、唐朝韓愈,氣勢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眞摯動人,語言流暢自如。黃庭堅説他若在館閣中,「當不減晁、張、李商老」(晁補之、張來、李商隱)。 謝逸的詩,文詞洗煉,有古意,頗受黃庭堅欣賞,認爲他詩中名句「山寒石發瘦,水落溪毛雕」、「老鳳垂頭噤不語,枯木槎牙噪春鳥」、「山寒石發瘦,水落溪毛凋」及詞中名句「黛淺眉痕沁,紅添酒面糊」、「魚躍冰池飛玉尺,去橫石嶺拂鮫綃」,「皆百煉乃出治者」。其生新瘦硬之處,頗得黃庭堅詩的神髓。又如《寄徐師川》詩中的「江水江花同臭味,海南海北各山川」一聯字法句法都有明顯模倣黃詩的痕迹。 但謝詩中較多的是輕雋健朗,清新疏快的句子。《四庫總目提要》稱其「雖稍近寒瘦,然風格雋拔,時露清新」,從正反兩方面揭示了謝逸詩清朗健拔的特色。尤其是其七言古詩,多感情充沛,辭意流注,很有筆力。其五言古詩則多寫隱居生活,氣格閑雅淡遠,時與陶、韋相近。 謝逸與當時著名詩人洪芻、饒節、潘大臨等人關係密切。呂本中在《江西詩社宗派圖》中,自黃庭堅以下列陳師道、謝逸等二十五人爲法嗣,這就是在宋代詩壇上頗有影響的「江西詩派」,且評其詩曰:「才力富贍,不減康樂。」謝逸與其弟謝薖被稱爲「臨川二謝」(比作謝康樂和謝玄暉),入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 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述《復齋漫錄》:「元估中,臨川謝無逸過黃州關山可花村館驛,遇湖北王某,江蘇諸某,浙江單某,福建張某等秀才。四人知其來自臨川,戲以『曹植七步成詩,諸君七步爲詞』相謔。逸行五步,詞成,揮毫疾書《江城子》一闕於壁:『可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落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上晚煙籠,粉香濃,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圖中。衹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標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詞』聞名江南。」 謝逸詩詞中有不少描寫家鄉旖旎風光和風土人情的名篇:《金石臺》、《北津渡》、《吳家渡》、《望江南》等。在《卜算子》詞中,較好地體現了江西詩派詩人寫詞好化用前人詩句的特點。前人評此詞爲:「標致雋永,全無香澤,可稱逸詞」(《詞統·卷四》)。 宋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爲鄭彥國編的《臨川集詠》所作的序言,是其散文代表作。 ► 3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