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出自 劉徹 的《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拼音

所属合集

#黃河

譯文

秋風颳起,白雲飛。草木枯黃雁南歸。 秀美的是蘭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難忘懷。 乘坐着樓船行駛在汾河上,划動船槳揚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簫來打起鼓,歡樂過頭哀傷多,年輕的日子早過去,漸漸衰老沒奈何。

注釋

辭:韻文的一種。 黃落:變黃而枯落。 秀:此草本植物開花叫「秀」。這裏比佳人顏色。 芳:香氣,比佳人香氣。 蘭、菊:這裏比擬佳人。 蘭有秀兮菊有芳:「蘭有秀」與「菊有芳」,互文見義,意爲蘭和菊均有秀、有芳。 佳人:這裏指想求得的賢才。 泛樓船,即「乘樓船」的意思。泛,浮;樓船,上面建造樓的大船。 汾河:起源於山西寧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黃河。 中流:中央。 揚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鳴:發聲、響。 發:引發,即「唱」。 棹(zhào)歌:船工行船時所唱的歌。棹,船槳,這裏代指船。 極:盡。 奈老何:對老怎麼辦呢?

《秋風辭》是西漢武帝的作品。西漢元鼎四年(西元前一一三年),漢武帝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陰縣(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祭祀后土,時値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秋風辭》。詩以景物起興,繼寫樓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後以感嘆樂極生悲,人生易老,歲月流逝作結。全詩比興幷用、情景交融,意境優美,音韻流暢,且適合傳唱,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佳作,歷來受到贊譽。

賞析

全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 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説法,一謂寫「樂極哀來,驚心老至」,一謂「此辭有感秋搖落。繫念求仙意,『懷佳人』句,一篇之骨」(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三》)。張玉谷又補充説:「以佳人爲仙人,似近、乎鑿。然帝之幸河東,祠后土,皆爲求仙起見,必作是解,於時事始合,而章義亦前後一線穿去」(同上)。詩中求仙之意不明説,只以「懷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點,意趣含蓄,妙在其中。 全詩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層:「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爲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自然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幹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後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和唐詩「秋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啓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鑑關係。明人謝榛以爲,《秋風辭》之起句,出於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四溟詩話》)。僅從字面看,固然不錯;但兩者的境界和情韻,卻頗爲異趣:「大風起兮雲飛揚」,蒼莽遼闊,表現的是風雲際會中崛起的雄主壯懷;「秋風起兮白雲飛」,則清新明麗,盪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賞觀的歡情,聯繫後句,其韻味似乎更接近於《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武帝,大約也正從這相似的情境,聯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脫口吟出了下聯兩句。 三、四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爲第二層,是作者的因景聯想和中心情思,蘭草的秀麗,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蘭秋菊自有盛時,作者觀賞的情趣和心態可以相見。接着作者由對花木的觀賞,引發起對佳人的懷念,這種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離騷》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懷佳人兮不能忘」裏的「佳人」不僅僅侷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願,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一樣。 也有觀點認爲武帝於把酒臨風之際,懷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於元狩年間,武帝思念不已,竟至於信少翁之説,夜致其形貌於宮,在隔帷佇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姍姍其來遲」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過去,武帝還是不能忘懷於她,終於在秋日白雲之下,又牽念起這位隔世伊人了。這兩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寫武帝對「佳人」的生死相望之思,確有魯迅先生所説那種「纏綿流麗」的韻致。 五、六、七句「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爲第三層,是泛舟中流的生動描繪,詩情復又一振,極寫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飲宴的歡樂景象。漢武帝與羣臣祭祠后土之後,坐着樓船渡過汾河,但見河中心翻滾起白色的鱗鱗水波,這時樓船上宴飲正酣,簫鼓齊鳴,樂工歌伎們唱着舞着,與那艄公划船的聲音上下相應和,不絕於耳。這一層每句均包含兩個動詞,依次泛、濟、橫、揚、鳴、發的排列開來,將「忻然中流」的熱烈場面彩繪得聲情並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爲第四層,是作者此次行幸河東,樂極哀來的深沉感慨。過分的歡樂之後,又帶給人哀怨的心緒,青春難再,老之將至,因而不得不及時行樂了。這一描狀自然景物後的思想歸結,仍沒有擺脫了古代騷人墨客的低沉情調。正象漢武帝本人一樣,既有平南越、斥匈奴、興太學、崇儒術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請方士,因橫徵暴斂至使「流民愈多,盜賊分行」的過錯(見《漢書》卷四十六《石慶傳》),所以這首《秋風辭》既有不少自然流暢,使人成誦難忘的秀句,又有嘆息人生短暫的虛無色彩。 總結看來,首二句寫秋景如畫,三、四句以蘭、菊起興,融悲秋與懷人爲一。以下各句寫舟中宴飲,樂極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嘆作結。 此詩語言清麗、明快,句句押韻,節奏快,樂感強,在藝術風格上受楚辭影響較大,首兩句受到宋玉《九辯》的影響、、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雁靡靡而南遊兮,鷗雞啁哳而悲鳴」等等,均爲《秋風辭》所取影。前四句兩句一換韻,後四句又另押一個韻,共三個韻。在句式上,每句中帶一「兮」字,也與楚辭相近,所以被辯體批評家稱爲楚調樂府。 全詩構思巧妙,意境優美,音韻流暢,很適合於傳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渡河。
  • 棹(zhào):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

翻譯

秋風颳起啊白雲飄飛,草木枯黃凋零啊大雁南歸。蘭花優雅啊菊花芳香,思念佳人啊難以忘懷。樓船在汾河中行駛啊渡水,船行到河中流啊激起白色水波。簫鼓之聲響起啊船伕唱起歌,歡樂到極致啊哀愁也增多。少壯的時光能有多久啊無奈年老又能怎樣!

賞析

這首詩開頭描繪了秋風起、白雲飛、草木黃、雁南歸的秋日景象,營造出一種蒼茫、高遠又有些蕭瑟的意境。接着表達了對佳人的思念之情,顯示出帝王也有柔軟的情感一面。詩中描寫樓船渡河,簫鼓齊鳴,船伕高歌的場景,既展現出熱鬧歡樂的氛圍,又在「歡樂極兮哀情多」中透露出一種對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感慨。最後「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感嘆,直白地表達出對青春短暫、衰老無奈的憂傷,很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整體語言優美,情感表達真摯且豐富多樣。

劉徹

劉徹

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爲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闢絲路、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等舉措亦影響深遠。 ► 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