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寒輕,風前香軟,春在梨花。

出自 仲殊 的《 柳梢青 · 岸草平沙
岸草平沙,吳王故苑,柳嫋煙斜。雨後寒輕,風前香軟,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處、殘陽亂鴉。門外鞦韆,牆頭紅粉,深院誰家?
拼音

所属合集

#柳梢青

譯文

江岸草青沙平,吳王故都的池苑內,柳絲嫋娜,斜煙飄逝。雨後寒氣已輕,風中花香清幽,春分時節,梨花如雪。 行人乘船漂泊天涯,酒醉醒來,只見殘陽西沉,烏鴉亂飛。一戶人家的門外立着鞦韆,牆頭閃過紅粉佳人的身影,這是誰家的深院?

注釋

吳王故苑:春秋時吳王夫差遊玩打獵的園林。 柳嫋煙斜:指柳條細長柔弱,輕煙隨風斜飄。 風前香軟:謂春暖花開,香氣飄溢。 一棹天涯:一葉輕舟芷江水上飄搖。棹,划船工具。此處代指船。

《柳梢青·岸草平沙》是宋朝的仲殊所作,主要寫了江南吳中的春景,從而抒發了他作爲天涯行客、浪跡江南的觀感。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兼惜春的詞。作者當時客遊吳中,面對“吳王故苑”的春色,產生了很深的離愁。全詞幾乎都是寫景,但是每一種景物都包含着作者主觀感情。 首句先從江邊的堤岸沙草落筆,展現空闊宏人的場景。接着鏡頭慢慢推移,岸邊的“吳王故苑”進入視線。鏡頭再繼續上移,又出現了故苑中“柳嫋煙斜”的景象。這三句的連貫描寫,彷彿一組電影的長鏡頭。作者隨視線所至,看似信筆寫來,實際上有內在的條理:“岸草平沙”暗含着大江,江水東流,往往勾起人們古今變幻的嘆息;於是出現了“吳王故苑”這一飽含歷史滄桑的古蹟,這是很直接的懷古;最後歸於“柳嫋煙斜”這一迷離景色的描摹,使得懷古的愁情有了歸依——柳煙嫋嫋,正如作者的縷縷愁思。 “雨後寒輕”由懷古而進入賞春。初春季節,一場小雨過後依然有陣陣寒意,雖然“雨疏風驟”,但陣陣春風吹過之時,仍然帶來了一股溫暖而柔軟的清香。作者循着香氣找尋,發現了盛開的梨花。“春在梨花”一句寫得輕巧,把作者賞花又賞春,惜花又惜春的愉悅感情很好地表現了出來,語意新奇而又順暢。 下闋開始幾句由春意過渡到離愁。“行人一棹天涯”寫作者的飄零之感。仲殊詞風與柳永有相近處,“酒醒處、殘陽亂鴉”二句明顯是模仿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但是柳詞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表現環境的幽冷,仲殊的“殘陽亂鴉”卻重在突出一種悲涼,因此二者雖感情相似而所用色調迥異,給人的感受也不同。 “門外鞦韆”三句主題再變,“門外鞦韆,牆頭紅粉”是戀情詞慣用的意象,但僧人仲殊顯然用意不在此。作者難道是被無邊的春色惹起了俗世的煩惱?或者他只是客觀描繪眼前的所見?我們大可以做各種不同的猜測。“深院誰家”一問意味更加深遠,我們不必去尋找作者的真實用意,只要體會作者那種心境,那種在客旅中觀賞無邊春色時,既愉悅又寂寞的複雜感情。這個“深院”彷彿就寄託着作者的回憶和對故園的思念。

仲殊

宋僧。安州人。俗姓張,名揮,字師利。常遊姑蘇,能文善詩。初爲士人,其妻以藥毒之,遂棄家爲僧。住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時食蜜解毒,自雲嗜蜜,人稱蜜殊。與蘇軾友善。後自縊於枇杷樹下。有《寶月集》。 ► 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