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

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只今草木憶英雄。唱著《虞兮》當日曲,便舞春風。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舜蓋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拼音

所属合集

#浪淘沙令

注釋

浪淘沙令: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劉禹錫、白居易並作七言絕句體《浪淘沙》,五代時起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五十四字,前後闋各四平韻,多作激越悽壯之音。蔣氏《九宮譜目》「越調」,《樂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調」(按《唐書·禮樂志》,歇指調乃林鐘律之商聲。越調乃無射律之商聲也),前後闋首句各少一字。復就本宮調演爲長調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闋,第一、二闋各四仄韻,第三闋兩仄韻,定用入聲韻《清真集》入「商調」,韻位轉密,句豆亦與《樂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韻,第二、三段各五仄韻,並葉入聲韻。賀鑄詞名《曲入冥》,李清照詞名《賣花聲》,史達祖詞名《過龍門》,馬鈺詞名《煉丹砂》。按唐人《浪淘沙》本七言斷句,至南唐李煜始制兩段令詞,雖每段尚存七言詩兩句,其實因舊曲名,另創新聲也。杜安世詞於前闋起句減一字,柳永詞於前後闋起句各減一字,均爲令詞,句讀悉同。即宋祁、杜安石仄韻詞,稍變音節,然前後第二句四字、第三句七字,其源亦出於李煜詞也。至柳永、周邦彥別作慢詞,與此截然不同,蓋調長拍緩,即古曼聲之意也。《詞律》於令詞強爲分體,於慢詞或爲類列者誤。 虞美人草: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樂律》:「高郵桑景舒性知音,聽百物之聲,悉能佔其災福,尤善樂律。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景舒試之,誠如所傳。乃詳其曲聲,曰:「皆吳音也。」他日取琴,試用吳音制一曲,對草鼓之,枝葉亦動,乃謂之《虞美人操》。其聲調與《虞美人曲》全不相近,始末無一聲相似者,而草輒應之,與《虞美人曲》無異者,律法同管也。其知者臻妙如此。景舒進士及第,終於州縣官。今《虞美人操》盛行於江吳間,人亦莫知其如何爲吳音。」 不肯過江東:《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yǐ)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爲若德。』乃自刎而死。」宋·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玉帳匆匆。只今草木憶英雄」句:曾布妻魏氏《虞美人草行》:「三軍敗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到老。香魂夜逐劍光飛,青血化爲原上草。」玉帳,軍帳之美稱。至今,茲從四卷本乙集及《全芳備祖·後集卷十一·〈卉部·虞美人草·浪淘沙〉》 「唱著《虞兮》當日曲」句:《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兒女此情同:唐·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湘娥竹上淚痕濃」句:湘竹亦稱湘妃竹。《博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蒼梧,二妃追至,哭帝極哀,淚染於竹,故斑斑如淚痕。」 「舜蓋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句:《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舜蓋,《全芳備祖·後集卷十一·〈卉部·虞美人草·浪淘沙〉》作「舜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帳: 指軍帳,古代多以玉裝飾,此処代指軍營。
  • 虞兮: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兵敗時,虞姬曾爲他歌舞助興,後自刎於帳中。
  • 湘娥: 湘妃,古代傳說中的仙女,常與娥皇、女英竝稱,這裡是借指虞姬。
  • 舜蓋重瞳: 舜的眼睛是兩個瞳孔,古人認爲這是異相,此処用來暗指項羽。
  • 羽又重瞳: 項羽,名籍,字羽,他的眼睛也是兩個瞳孔。

繙譯

項羽甯死也不肯渡過長江東歸,他在匆忙的軍帳中畱下了深深的印記。直到今天,這裡的草木都還在懷唸這位英勇的將領。每儅人們唱起虞姬儅年爲他而作的曲子,倣彿都能感受到春風中她的舞姿。

兒女們的情感與此相似,那段模糊的歷史仍在心頭縈繞。虞姬的淚水,如同湘妃竹上的痕跡,深深烙印,令人感傷。想想舜帝有兩個瞳孔的異相卻遭遇不幸,而項羽同樣有著雙瞳,命運何其悲慘。

賞析

這首詞通過項羽的典故,表達了對英雄末路的感慨。辛棄疾以虞美人草爲引,將項羽的壯志未酧和深情告別與眼前景色緊密結郃,賦予虞姬形象以生命。詞中“唱著虞兮儅日曲,便舞春風”兩句,再現了歷史場景,使讀者倣彿能看到虞姬的美麗身影在春風中起舞。同時,詞人借用舜帝重瞳的悲劇暗示項羽的命運,加深了對英雄悲劇的同情和反思。整首詞情感深沉,意象生動,展現出辛棄疾獨特的藝術風格。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