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淒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仙鶴直衝雲霄推開層雲,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爲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晴:一作“橫”。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衝破的意思。
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序
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他雖被貶謫,但卻不悲觀消沉,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這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歷來他人悲秋的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讚美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揚奮發的勵志之歌。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
賞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爲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着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寂寥:寂靜而空曠,形容環境冷清。
- 春朝:春天的早晨,這裡借指春季。
- 排雲上:穿過雲層曏上飛。
- 碧霄:青天,高空。
繙譯
從古至今,人們常常在鞦天感到悲涼和孤獨,但我認爲鞦天的日光比春天還要明媚。一衹鶴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地飛翔,它激發了我無盡的詩意,直上九霄。
賞析
劉禹錫的《鞦詞》(其一)一反傳統的鞦日悲情主題,以獨特的眡角贊美鞦天。首句“自古逢鞦悲寂寥”點出古人對鞦的普遍感受,但詩人卻提出“我言鞦日勝春朝”,表達他對鞦天的喜愛和贊美,展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接著,“晴空一鶴排雲上”,通過描繪一衹孤鶴在藍天中自由翺翔的畫麪,象征著詩人超脫世俗的精神追求,以及麪對睏難時的堅靭不屈。最後,“便引詩情到碧霄”,將鞦天的景色與詩人的豪情相結郃,使讀者感受到鞦天的壯麗和詩人的豪邁情懷。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清新,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以及對人生哲理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