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峯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綫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拼音
譯文
春天到來,湖面上像一幅圖畫。群峯圍繞,水面平鋪。
松樹在山上排開層層翠色,月亮嚮波心點出一粒明珠。
綠色的毛毯絨頭是抽長的早稻,靑色的羅裙飄帶是舒展的新蒲。
我不能離開杭州到別處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戀西湖。
注釋
亂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環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嶺等。亂,繽亂。
排:排列松樹眾多,故稱「排」。
點:明月一輪,故稱「點」。
綫頭:指毛毯上的絨頭。
抽:抽出、拔出。
裙帶:裙子上的飄帶。
蒲:香蒲,湖上生長的一種水草。
勾畱:稽留、耽擱。
序
《春題湖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春景詩。這首詩前六句寫景,突出一箇「綠」字,後兩句寫情,突出一箇「戀」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後人評論此詩「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全詩不僅結構上曲折委婉,而且藉景深化了詩旨。
賞析
詩的前三聯繪景,尾聯抒情,全詩則情景交融,物我劃一。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幷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願得酬,自然爲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於此可見一斑。此詩不僅是白居易山水詩中的佳構,亦是歷代描寫西湖詩中的名篇之一。
「亂峯」以下三句,具體描繪如畫之景,然而詩的旨趣幷沒有凝滯在範山模水的層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綫頭、新蒲象靑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喩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嚮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一種變格、一種可貴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繪西湖的另一名篇《錢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穎,語言益見精妙。
這首詩的結構曲折委婉,別有情致,特別是最後兩句「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唐宋詩醇》)至於「言外餘情」是什麽則要聯繫作者的有關行迹和創作來探尋。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長安任中書舍人。面對國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現實,屢屢上書言事而不被采納,眼見時局日危,朋黨傾軋加劇,便自求外任,來到杭州。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認爲做隱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衹有做杭州刺史閑忙得當,正合其意,即所謂「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塘郡,閑忙恰得中。」這話是出自《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一詩,在其他篇目中尙有不少類似的説法,這旣是作者的心裏話,也是此詩的「言外餘情」。
因爲「皇恩衹許住三年」,白居易抱著戀戀不捨的心情離開西湖,這種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馳名中外的湖山形勝之地,此詩亦不脛而走,値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從這首《春題湖上》中的相應詩句衍化而來的。
從藝術上看,《春題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間四句。詩人以幽麗華美的筆觸,用一連串精妙的比喩,勾畫出西湖的旖旎風光。比喩的精妙,表現在比物與被比事物的密合無間上。用翡翠比喩松樹的綠色,用明珠比喩夜半時分高而遠的明月,用碧毯細短的綫頭比喩幼小的綠色秧苗,用靑羅裙飄拂的長帶比喩舒展著的綠色的蒲葉,無不妥貼入微,眞切動人。同時,詩人對湖上春光的珍惜與愛悅的感情,也在這幾箇比喩中自然地隱隱泄出。全詩由於有了中間這四句精當傳神的比喩,一二句中的「似畫圖」才有了充實的具體內容,末兩句的「勾留」之意纔得以順勢推出。
「畫圖」二字是詩眼,下五句皆實寫畫圖中景,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