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質上人有時打坐,靜如枯木;有時出遊,飄若浮雲,心無所繫,隨性而行,超世脫俗。其他僧人雲遊,還帶著盛水的缾子和喫飯的鉢,而他出門連這兩件東西都不帶,一身之外無所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挂。遇到人也不會去聊人世間的瑣事,彷彿他是一個置身於世間之外的人一樣。
注釋
質:和尙的稱號。
上人:對高僧的敬稱。
枿(niè)坐:猶穩坐、枯坐,指坐禪。枿,即「蘖(niè)」,樹木砍去後留下的樹樁子。
缾(píng)鉢:僧人出行所帶的食具。缾盛水,鉢盛飯。
序
既然是送給僧人的詩歌,那麽自然要説與佛事相關的話,所以開頭便云佛事:「枿坐雲遊出世塵」。枿(niè)坐,猶言枯坐。這句是説質上人有時打坐參禪,有時雲遊四方,行蹤無定,頗有超塵出世之槪。這是寫質上人的形象。詩人抓住他的特徵,刻畫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進一步寫質上人的形象。缾鉢,是雲遊和尙喝水喫飯不可少的用具。可是質上人連應該隨身攜帶的一缾一鉢也沒有。這就更突出了質上人超出塵世的性格,成了飄飄然來去無牽挂的大閑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説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這是從質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畫他的形象。他不説一句有關人世間的話。所謂「世緣終淺道緣深」(蘇東坡語),在這位質上人身上表現得相當徹底,他完全遊離於塵世之外。
詩人對質上人的最無牽挂和最清閑表示了由衷的贊賞,而於贊語之中卻含有絃外之音,寓有感慨人生的意味。杜荀鶴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戰亂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爲一個有良心、有正義感的詩人,面對這樣的現實,怎麽能緘口不語呢?他雖曾贊羨「萬般不及僧無事,共水將山過一生」(《題道林寺》)的生活,但無論怎樣也不能象質上人那樣口不言一句人間事。所以「逢人不説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旣有對質上人的稱贊和羨慕,也有詩人自己複雜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義雖然淺近,而詩人的感慨良深。
《遯齋閑覽》中説:「唐人詩中用俗語者,惟杜荀鶴、羅隱爲多。」這裏説出了杜荀鶴的詩在語言上的特點。這箇特點表現在他的近體詩上尤爲突出,即通俗淺近,明白曉暢。所以人們説他是把嚴於格律的近體詩通俗化了。正因爲這樣,他的許多詩句便在長期流傳中成了人們口頭的熟語。《贈質上人》也是這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枿(niè)坐:枯坐。
- 缾鉢(píng bō):僧人出行所帶的食具。缾,同「瓶」。
翻譯
質上人枯坐着彷彿在雲遊,超脫於塵世之外,隨身也沒有帶着食具。他逢人從不談論人間的瑣事,這樣的人便是人世間沒有煩惱之事的人了。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質上人的形象。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質上人超脫塵世的姿態和極簡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他對物質的無慾無求。後兩句則通過「逢人不說人間事」,進一步強調了他內心的寧靜與超脫,認爲不談論塵世瑣事便是達到了「無事」的境界。整首詩簡短而富有禪意,傳達出一種對超脫世俗、追求內心平靜的讚美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