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出自 李白 的《 夜下徵虜亭
船下廣陵去,月明徵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拼音

譯文

小舟朝廣陵駛去,明月照着徵虜亭。遠望山花如美麗的繡頰,江上漁火像點點的流螢。

注釋

徵虜亭:東晉時徵虜將軍謝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南郊。此詩題下原注:”《丹陽記》:亭是太安中徵虜將軍謝安所立,因以爲名。“據《晉書·謝安傳》等史料,謝安從未有過徵虜將軍的封號,這裏“謝安”應是“謝石”之誤。 廣陵:郡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繡頰(jiá):塗過胭脂的女子面頰,色如錦繡,因稱繡頰。亦稱“繡面”,或“花面”。一說繡頰疑爲批頰,即戴勝鳥。這裏借喻岸上山花的嬌豔。 江火:江上的漁火。江,鹹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紅“。劉本注云:江,今本作紅,江字爲勝。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夜下徵虜亭》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詩人運用流暢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在詩中形象地描繪了從徵虜亭(在今南京)到廣陵(今揚州)一帶的江中夜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出遊的喜悅之情。全詩語言如話,意境如畫,對客觀景物神態的描繪逼真傳神,體現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賞析

此詩開頭“船下廣陵去,月明徵虜亭”兩句寫詩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徵虜亭,只見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輪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繡頰。”唐人風俗,少女妝飾面頰,稱“繡頰”。白居易有詩云:“繡面誰家婢,鴉頭幾歲女。”劉禹錫亦有詩云:“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扶。”李白是以“繡頰”代稱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這句詩是說,那徵虜亭畔的叢叢山花,在朦朧的月色下,綽約多姿,好像一羣天真爛漫的少女,佇立江頭,爲詩人依依送別。 第四句:“江火似流螢。”意思是說,那江上的漁火和江中倒映的萬家燈火,星星點點,閃閃爍爍,迷迷茫茫,像無數螢火蟲飛來飛去。 全詩描繪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圖:岸上山花綽約多情,江上火點迷離奇幻;古亭靜立於上,小舟輕搖於下,皓月臨空,波光灩灩。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遊的喜悅,都從畫面中顯現出來。 這首小詩寫景簡潔明快,近乎速寫。李白善於從動的狀態中捕捉形象,聚精積萃,抓住客觀景物在特定環境下所顯示出的特有神態,以極簡練的線條,迅速地勾勒出來,雖寥寥數筆,而逼真傳神。如詩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爲背景,突出諸多景物在月光籠罩下所特有的朦朧美,喚起人的美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徵虜亭:東晉時徵虜將軍謝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南郊。

翻譯

小船向着廣陵駛去,明月照着徵虜亭。山上的花兒好像女子塗過胭脂的面頰,江上的漁火好似點點的流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優美而寧靜的夜景圖。前兩句點明船行的方向和地點,明月高照,營造出一種澄澈的氛圍。後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將山花比作女子嬌豔的臉頰,將江火比作流螢,生動形象地展現出自然景物的美麗和奇妙。全詩語言簡潔明快,意境清新,勾勒出夜晚的獨特景緻和氛圍,讓人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嚮往。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