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爲魚。

出自 黃庭堅 的《 雜詩七首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爲魚。
拼音

賞析

黃庭堅的詩被稱爲“字字有來處”。這首《雜詩七首》的四處用典就是最好的例證。 詩的首句中“蘧(qiú)廬”是指古代驛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就是旅館的意思。它的典故出自於《莊子集釋》,“仁義,先王之蘧廬,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第二句中的“綠鬢”大多出現在古詩文中,還有一個成語叫綠鬢紅顏,意思是年輕漂亮。“綠鬢”原本的意思是烏黑而有光澤的鬢髮,那麼“綠鬢疏”就可以理解爲時間流逝,黑髮都變少了。 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我們只不過是寄居在天地間的一個住所,世間萬事把我們烏黑亮麗的頭髮都消磨疏了。這裏明顯蘊含着道家思想:人生在世,不過只是在旅館暫宿,一轉眼青絲就成白髮,何必苦苦追逐。 第三句的“真得鹿”是化用蕉鹿夢的典故,指的是人世虛幻的富貴繁榮,出自《列子·周穆王》。古代常把“鹿”當作富貴的象徵,這裏的“鹿”最初是由一個人在偶然間得到的,隨後又迅速轉到其他人手中,並多次出現在夢裏,讓得到鹿的人都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在做夢了,隱隱有一種“夢裏不知身是客”的感覺。最後一句中“夢爲魚”出自《莊子·大宗師》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爲鳥而厲乎天,夢爲魚而沒於淵。”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如果你夢到自己是一隻鳥,便會在天上飛翔;如果你夢見自己是一條魚,便會在水中潛游。 這也就是說,人往往會做出的各種行爲,取決於他的自我認知,也就是他認爲自己到底是什麼。你在夢裏認爲自己是鳥,所以可以飛起來,但你真的變成鳥了嗎?你在夢裏認爲自己是魚,所以游水,但你真的變成魚了嗎?你認爲中的財富和人生,真的是真實的嗎? 把這兩句話聯繫起來,就是世界上有幾個人能真正得到權勢和富貴呢?人們只是活在幻想中罷了。這個富貴是虛幻的但讓人魂牽夢繞,人們始終不知道自己其實在夢裏,或許夢醒之後就會一無所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蘧廬:古代一種簡陋的竹屋,比喻人生短暫的居所或漂泊不定的生活。(qú lú)
  • 綠鬢疏:形容頭發稀疏,鬢角發白,暗示嵗月流逝。

繙譯

在這廣濶的天地間,我就像一個暫住的旅人,世間的事物消磨了我的青春,讓我的頭發變得稀疏。 究竟有幾個人能真正得到他們追求的東西?又有多少人整天沉迷於虛幻的夢想,就像魚兒曏往水中的自由。

賞析

黃庭堅的這首《襍詩七首》以個人的際遇爲切入點,寓言式的表達展現了他對人生的深刻洞察。他自比爲天地間的一座行旅小屋,形象地揭示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綠鬢疏"不僅描繪了詩人自身的衰老,也暗含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與感慨。通過對比"真得鹿"與"夢爲魚",他表達了對現實與理想之間落差的思考,提醒人們不要沉溺於虛幻的夢境,而應積極尋求真實的人生價值。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富有哲理。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