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多少大河流貫中國,而潛隱之一條鐵路連接南北。煙雲細雨舒捲着迷茫,龜山與蛇山緊鎖着長江。
昔日的黃鶴已飛去了何方?如今這兒只有些遊客過往,我將借酒澆江以表慷慨,我的心之潮汐勝似滾滾長江的浪濤。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此調原爲唐教坊曲名。《菩薩蠻》原是今緬甸境內古代羅摩國的粵曲,後經漢族樂工改制而成的,於佛教語中“菩薩”無關。另有一說,唐蘇鶚《杜陽雜編》說:“大中(唐宣宗年號,850年前後)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此說不可信。據《教坊記》載,開元年間已有《菩薩蠻》曲名。上下片各四句。《詞譜》定李白《菩薩蠻》詞爲正體。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
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區之西長江岸邊的黃鶴磯(一作黃鵠磯)上,即今武漢長江大橋南端西側。樓在歷史上曾幾經毀壞修復,1955年修建大橋時拆去遺留建築物,1985年六月在重新擴建後開放。《南齊書·州郡志》說有個叫子安的仙人,曾騎黃鵠(即鶴,古“鵠”、“鶴”二字通)經過黃鵠磯。《太平寰宇記》說騎鶴仙人叫費文褘(huī),一作費禕(yī),每乘黃鶴到此樓休息。樓因此得名。許多文人曾題詩抒慨,唐崔顥的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尤爲歷代傳誦。作者借這個題目,抒發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茫茫:廣大貌,遠貌。
九派:派,水的支流。相傳在長江中游一帶有九條支流同長江匯合,所以稱“九派”。鮑照《登黃鶴磯》詩:“九派引滄流。”
中國:就是國中。《孟子·公孫丑下》:“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趙岐注:“王欲於國中而爲孟子築室。”或徑用通常意義來解釋,亦通。那麼,流中國,就是流於中國境內。
沉沉:也作沈沈。湛湛,深遠貌。《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沈沈隱隱”,李善注:“沈沈,深貌也。”
一線:指當時長江以南的粵漢鐵路和以北的京漢鐵路。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兩條鐵路已接通,改名京廣鐵路。
莽蒼蒼:莽蒼,迷茫。莽蒼蒼,就是莽蒼的長言,多出了一個音節。
龜蛇鎖大江:龜蛇指龜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長江邊,龜山在它對岸的漢陽,隔江對峙,好像要把長江鎖住一樣。
把酒酹(lei)滔滔:酹,古代用酒澆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對自然界事物設誓的一種習俗。這裏是對滔滔的長江表示同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滔滔,大水貌。《詩小雅四月》:“滔滔江漢。”此用作江水的代語
心潮:謂心情極不平靜,猶如潮水。
序
《菩薩蠻·黃鶴樓》是毛澤東於1927年創作的一首詞。該詞是在當時中國正處多事之秋,大革命處於低潮時期,北伐雖然獲得了一些勝利,但軍閥及各種勢力依然存在,蔣介石總攬大權、積極反共的背景下創作的。該詞表達了毛澤東對於他所處的時代的沉鬱抱負和熱切期待,也寫出了對革命前途的焦慮,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對革命抱有堅定信念的樂觀。
賞析
全詞一開始從大處作眼,從遠到近,層層展開,其中有精確的地理,這地理中暗示作者內心縝密的佈局及經緯法度,這一切處理得乾淨簡練,僅用“九派流中國”,“一線穿南北”,“龜蛇鎖大江”這幾個妙巧的對稱,猶如圍棋高手的佈局顯得嚴密而大度,同時也顯示了對祖國的山川諳熟於胸。接着下闋一轉,又透出了詩人對於世事滄桑,雪泥鴻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該過去的都過去,而今詩人又作遊人的一員在此低迴歌詠。最後二行詩人把酒酹江以抒壯志,涌動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濤,越來越感受到一種急迫地想立即置身於中心的強烈願望,詩歌在此達到一個最後的高潮,以綿綿思緒和慷慨高歌抵達詩言志的核心。
上闕寫景,登樓縱目,自遠而近,宏偉壯彩。一個“鎖”字,連接雙山大江,不僅形象地描繪了龜蛇夾峙的形勢,而且暗寫出亂石崩雲、驚濤拍岸的一段江景。開頭兩句,是登高望遠,從西望到東,從北望到南,向四面望去。下面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一句是望遠景,一句是望近景。向遠處望去,煙雨茫茫。“莽蒼蒼”正寫出迷茫的景象。上引王維的“山色有無中”,看遠處山色若隱若無,看不分明,跟煙雨迷茫相似。近處望,看到漢陽的龜山,武昌的蛇山,隔江相望,一“鎖"字,正好寫出了那裏江面較狹。它跟”蒼茫九派“的浩淼無邊,更具有對照作用。這樣四句合起來就構成一個廣闊雄渾深沉有力的境界。這個境界正好反映出詩人闊大的胸襟,豪邁的氣度。
下闕言情,應物斯感,豪放深沉。一個“逐”字,綰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動地寫出了浪花的滾滾催進,而且隱喻洶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黃鶴不知到哪去了,只剩下這座黃鶴樓,作爲遊人攬勝的聖地。這是即景生情,並無企慕仙人的意思。下面是抒革命之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酒澆在滔滔的江水裏,內心激動的思潮恰似長江中翻騰起伏的波濤那樣高,這裏表示對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值此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非常激動,好像追逐江中洶涌的波濤。不久毛澤東就點燃了秋收起義的革命烈火,建立起了井岡山革命基地,爲中國革命打開了新的局面,使中國革命走上了正軌。
這首詞,題目只標一縷,通篇只有四十四個字。但所囊括的時代氣氛、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和澎湃情懷,其內容之錯綜複雜,並不亞於長篇。全詞扣緊登臨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理、政治鬥爭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主題思想特別集中、深邃和感人。寫景以重點刻劃與氣氛渲染結合,抒情以寓景於情和寫意手法相結合,境界含蓄高遠。語言之沉着有力,迭詞動詞之新穎精警,用韻之錯落有致,與內容也十分和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九派:長江的九條支流。派,水的支流。“派”讀“pài”。
- 中國:這裡指中國的中部地區。
- 一線:指京廣鉄路。
- 沉沉:深遠的樣子。
- 莽蒼蒼:迷茫不清的樣子。
- 龜蛇:指龜山和蛇山,在武漢長江兩岸。
- 酹(lèi):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繙譯
廣濶的長江衆多支流流淌在華夏大地,一條鉄路線貫穿南北。菸雨迷矇,一片迷茫,龜山和蛇山緊鎖著長江。 黃鶴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衹畱下供遊人遊覽的地方。我手持酒盃,將酒灑曏滔滔江水,心潮像浪濤一樣逐著浪頭越來越高!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作者所見的景色,長江的衆多支流遍佈中國,鉄路貫穿南北,菸雨蒼茫中,龜山和蛇山像鎖一樣鎖住大江,展現出一種雄渾壯濶又有些壓抑的氛圍。下闋通過詢問黃鶴的去曏,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最後以把酒酹江,心潮逐浪高作結,表現出作者心潮澎湃的情感和廣濶的胸懷。整首詞意境恢弘,語言簡潔有力,既描繪了景色,又抒發了情感,躰現了作者的壯志豪情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